根據史書記載,殷商和周朝都有稱為「唐」的諸侯國,地址就在今天的山西省南部,只是後來改成了「晉國」。
而且,有關周朝時唐國分封的事情,歷史上還有一段叫作「桐葉封弟」的傳說。這個故事的大意是在周公輔佐年幼的周成王時,有一天成王把一片撕成「玉圭」形狀的梧桐葉給了身邊的弟弟叔虞,並且跟叔虞說:「以後我要把唐國封給你。」等叔虞走後,周公問成王:「你打算什麼時候把唐國封給叔虞啊?」沒想到成王說:「我只是和弟弟逗著玩呢。」誰知道周公聽了成王的話,立刻嚴肅起來,他板起面孔對成王說:「天子無戲言。你說出來的話就是承諾,所以必須做到。」成王怏怏地接受了周公的批評。但是等他長大後,他才漸漸體會到了周公是在教他做人的道理。於是,他果然兌現當初的玩笑話,真的把唐國封給弟弟叔虞了。因此,叔虞後來也才有了「唐叔虞」這種稱呼。
但是,這些還不是「唐國」最初的源頭。按照《孔子家語》《左傳》等文獻引《尚書.夏書》的例子,其中有「維彼陶唐,率彼天常,在此冀方」這樣的句子。其中「陶唐」指的是上古時期堯帝的封號,因為堯帝先被封在「陶」,就是今天山東省定陶縣一帶,後來又遷到唐。而「冀方」根據多方考證,結論是指《尚書.夏書.禹貢》篇裡提到的「冀州」;再引證古代大型地理學著作《括地志》等,有人認為「冀方」指的就是位於現在山西省境內的臨汾市翼城縣。
這樣看來,唐國的歷史首先要追溯到遠古時期的堯帝;其次是唐國的所在地從古代沿革下來,基本上屬於山西境內。這與李淵太原起兵以及他承襲「唐國公」這些歷史,似乎就都找到了串聯在一起的脈絡。
下面,我們再來看唐朝皇家姓氏「李」的來源。
從我國遠古歷史探究家族、種姓根源,有時候你會發覺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因為隨著從比較分散的枝枝脈脈不斷匯入更大的支系,你常常會發現,不僅這些脈理讓人感嘆、著迷,而且隨著支脈的不斷彙集、合併,你還會驚覺,現實中離得如此遙遠、似乎毫不相干的人,原來竟然擁有同一個祖先!其中最具喜感的,可能莫過於某些人的外公與祖父,一個天南,一個地北,但是卻被你發現他們五百年前原來是一家!那這些人的父母可就真的應了「五百年前的回眸,只是為了今生的聚首」這句美妙的預言了。
鋪墊這段話,其實真正的意圖是,我們發現李氏先祖與秦始皇同出「嬴」姓,而且與晉朝的皇族司馬氏也都是五帝之一高陽顓頊的後裔。當然,我們也明白,參天大樹本來就源自同一顆種子,具有相同的根基與主幹,只是枝幹之間,還會不斷長出新的枝條。那麼,李姓的支脈在顓頊之後是怎樣發展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