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小孩,一家五口、六口,住在枯樹枝撐起、上頭架著幾個垃圾袋,地上放幾個破輪胎,是桌子是椅子也是床。這裡,就是他們的家。「下雨怎麼辦?」 「Live continues.」(生命還是要繼續),垃圾山貧民區百姓的家,不能遮風避雨,風雨常常輕易毀了他們的家,「再蓋一個就是了」。成年人平均在這裡生活已經30年。他們彼此通婚,下一代,在這裡出生,成長。等待脫貧的機會。
「生病了怎麼辦?」「大家5先令、10先令湊著,讓他/她到醫院看病」。一家出兩、三塊錢台幣,相互支援。一條馬路之隔的繁華,對垃圾山貧民區的人來說,是另一個世界,可望而不可及。我看不到的細菌,離開垃圾山走到街上,可以立刻用乾洗手消毒;他們,看不到的是希望和未來。
接著到另一個dumping--Bombolulu,一樣垃圾成群,一樣難聞的氣味,一樣難走的爛泥路,只是這裡小孩少了,多半是年長者和他們的狗,老人與狗,相依為命。垃圾山小角落,一窪黃濁濁的水,舀起來,就是居民的飲用水。喝的,吃的,用的,都靠這一處。生命之水,在貧富之間的彈性,竟有如天地之別。
明天是開齋日,Mwanjazi和Hamisi中午之前都要參與宗教儀式,我們約好下午2點30分辦公室見,再一起到渡船頭,體驗蒙巴薩擺渡人生,如何在擁擠的人群裡,找到生存的夾縫。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