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推出《罕見疾病創新治療及藥物給付建言書》,針對罕見疾病病友的醫藥狀況、健保給付政策提出政策建言,呼籲健保應加速罕藥給付,優化醫療科技評估的流程,根據《建言書》內容,罕見疾病病友在台灣醫療處境嚴峻,高額的藥費即使藥物領取藥證,卻因尚未獲得健保給付,進而錯失治療的機會。(閱讀更多《罕病專題1》、《罕病專題3》、《罕病專題4》、《圓桌會議》 )
截至2023年10月,等待健保給付的罕藥已累積有25種,可治療28種不同的罕病,能改善6,053名病人的健康及生活品質,甚至挽救生命。但根據罕見疾病基金會統計,其中已有2,020位病人因等不到藥物已經離世。
罕見疾病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表示,被商業保險拒絕、台灣唯一的社會保險又需要漫長的等待,罕病專款佔健保總額度每年都不到1%,希望真正的加速給付,落實社會保險的人道精神。
建議增設「罕病次委員會」 讓更多病友的聲音受到重視
根據罕見疾病基金會整理國民健康署及健康保險署公開資料,2013年以前,健保針對罕病藥品通過給付的速度平均為5.2個月;2013年至今,罕病藥品通過給付速度平均為29.9個月,同時罕病藥品除等待期更長,給付率也每況愈下,2013年以前罕病給付率為86.8%,而截至2023年10月統計,罕病藥品給付率則下降至52.7%,罕病病友獲得救命藥的時程更長,這些數據都在在顯示當初的社會保險精神正在流失。
至於台灣針對藥品給付審核設置「藥物共同擬訂會議」,參考健保署委託醫藥品查驗中心進行之醫療科技評估(HTA)報告來決定,而會議審議前備有專家諮詢會議。
罕見疾病基金會的《建言書》指出,現行的專家會議、醫療科技評估報告、以及共擬會討論罕藥健保給付時,皆以財務衝擊做為主要考量,往往未全面評估藥物所帶來的價值與改變,導致在財務方面來回審查討論,造成整體審議速度嚴重落後,罕見疾病基金會建議,基於罕病藥品的特殊性及不確定性,應針對療效潛力做出更精確的評估,與財務衝擊脫鉤,並能有更全面多元的考量。
對此,天主教輔仁大學醫學院數據科學中心執行長蒲若芳表示,若以「罕病次委員會」取代專家諮詢會議,除了可以更重視病人證據在醫療科技評估上的使用、不適合藥物的淘汰、最重要的,是可以加速給付通過,且優化審議流程。
此外,罕見疾病基金會彙整台灣目前罕病藥品給付狀況,仍高達25種罕藥仍在等待給付當中,在這25種罕藥中,更有12種是目前該病的唯一治療方式,約有1,591位病友正在等待僅有的續命機會。對此,台大醫院基因醫學部簡穎秀主任表示,擴大、加速罕見疾病藥品讓病友使用,除了可以趕緊拯救病友生命外,對於臨床醫療技術突破有相當大的幫助,簡穎秀舉例,以SMA基因療法針劑—諾建生來說,基因治療對民眾一定不陌生,因為新冠肺炎時期的AZ疫苗就採用類似的基因技術,簡穎秀強調,加速通過罕病病友的創新治療、藥品給付,對於醫學發展能有相當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