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職加薪,是所有上班族共同的願望。但是,要實現這樣的願望,往往前路迢迢、運途坎坷。有一條路可以讓美夢成真,那就是換位思考,「從上司的角度」設想他對自己有何期待?希望自己怎麼做?只要能做到這一點,自然能從大局觀察和理解自己的工作,並達成上司的期待。進而能夠得到對方的信任,升職加薪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
我在整本書屢屢強調,大部分核心原則適用於大多數情境。不過,第十六項原則倒是所有情境都通用。少了這項行動綱領,任何領導者清單都算不上完整。
讓我們再度檢視一下本書開頭提的一個例子。但首先,我們得回溯至一八六一年四月十二日。當天清晨四點三十分,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叛軍向桑特堡的聯邦要塞開火。要塞司令下令撤離,沒有任何人員死傷。這次交火和後續發展比較起來,不過是個小衝突,卻也拉開了四年內戰序幕,整個南北戰爭總計陣亡人數超過七十萬人。
因戰事而徵召入伍的幾百萬人當中,包括居住於緬因州的鮑定學院教授約書亞.勞倫斯.張伯倫。他經歷了佛德里克斯堡、蓋茲堡、彼得斯堡等戰役,軍階由中校升至少將。一八六五年四月九日,羅伯.李將軍的北維吉尼亞軍向維吉尼亞州阿波麥托克斯的聯邦軍投降時,張伯倫就在聯邦軍的波托馬克軍團中。
為了標誌這歷史性一刻,格蘭特將軍在代表聯邦軍接受李將軍的正式投降後,下令於四月十二日舉行受降儀式,屆時將有四千多名聯邦軍士兵在儀式現場列隊立正。李將軍的降軍行進入場後會把軍團旗幟與武器放置在負責的聯邦軍官腳邊。而格蘭特將軍把策畫、監督整場儀式的光榮責任交付給張伯倫。
四月十二日那天正值桑特堡交火滿四年。張伯倫在邦聯軍第一支旅快要行進至現場時,下令吹響軍號,要聯邦軍舉槍行致敬禮(亦即右手握住毛瑟槍,槍口與肩膀垂直)。聯邦軍和邦聯軍士兵都清楚這個動作的意義,畢竟雙方軍事傳統系出同源。
一位在自家降軍前方不遠處騎著馬的邦聯軍將軍約翰.高登(John B. Gordon)很感激聯邦軍在張伯倫令下,能尊重身處這蒙羞之日的叛軍士兵,於是也讓自己的部隊回以相同的禮數。按張伯倫追述,「高登原本騎在行進隊伍前面,整個人垂頭喪氣、心事重重,然後他聽見槍枝挪動的聲響就抬起頭,也看懂了舉槍的意思」,於是就指示「身後各旅在行進經過我們時,也要擺出同樣的致敬姿勢」。
人們後來將這個插曲稱作「以致敬回應致敬」,並視為隱含和解之意。凡是親眼見證或輾轉得知這事的人,都久久不能忘懷。但張伯倫好些同僚看到這樣展現兄弟情誼的舉動卻很生氣;他們和降軍於戰場數度生死相搏,不能接受自家人居然為降軍的醜惡行徑開脫。至於對張伯倫本人來說,那些接受聯邦軍致敬的降軍在短短兩周前還想要他的命。三月二十九日一場小規模交戰,張伯倫臂膀與胸部受創。往前推一年,他的臀部和腰部也在聯邦軍圍攻彼得斯堡一役中彈。三年服役期間,他經歷二十場戰役及無數次短兵相接,總共受傷六次,日後更因彼得斯堡舊創惡化而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