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行長之於企業的重要性無庸置疑,必須帶領企業持續成長、開創新局,關係到獲利表現及能否永續。只是台灣與歐美國情不同,在歐美,企業最高實際操盤手通常稱為「執行長」,但在台灣則不一定,因此本調查雖名為「台灣執行長50強」,但列入評比的負責人職稱不一定是執行長,可能掛名董事長、總裁或總經理等。
2016年《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參考英文版「全球執行長100強」的調查方法,評選出第一屆「台灣執行長50強」。今年,全球繁體中文版再度選出第二屆50強。
本次調查先從台灣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資料,篩選出市值前250強,以2018年4月30日調查截止日仍在職的個別企業領導人為對象。因此2018年6月退休的台積電創辦董事長張忠謀,仍在榜單上。另外,比照英文版調查方法,任期不滿兩年、及有犯罪紀錄的領導人剔除,最終共192位進入排序。
郭台銘、張忠謀蟬聯前兩強 陳泰銘首進榜衝上第六強
調查指標包括兩項,一是任期內產業調整後總股東報酬率(包括股利再投資),二是任期內市值變化(調整過股利、股票發行與股票買回等因素),以經通膨調整後的新台幣做為衡量單位。
將以上兩項財務指標分別從最佳到最差排序,再將兩項指標平均,得到最後總排名,前50名即進入「2018台灣執行長50強」(見「總排名」,第36頁)。這份調查堪稱是台灣上市企業領導人的績效,呈現出什麼結果?與兩年前的調查,又有什麼變化?
延續2016年首次調查,本次50大執行長清單中,仍有許多眾人熟悉的身影。鴻海精密董事長郭台銘及台積電創辦董事長張忠謀,此次仍分居一、二名,這二位創造出台灣最大規模與最大市值的國際級企業,實至名歸。
與2016年相較,今年有18位首次進榜,替換率約36%(見表2);國巨董事長陳泰銘、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則首次進入前十名。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詹文男表示,兩年的時間,就有36%跌出榜外,代表產業變化十分快速。若是以相同比率變化,再過四年,這50強,理論上會全部換人,因此企業經理人必須居安思危,不斷地與時俱進,才能確保永續發展。
這次的50強榜單中,較2016年有明顯進步、名次往前進步超過將近二十名的有三位,分別是致茂電子董事長黃欽明(38名進步到14名);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40名進步到21名);豐興鋼鐵董事長林明儒(50名進步到23名)。致茂的總股東報酬率和市值變化,都較2016年成長了一倍以上,另外兩位在這兩項指標也有30%至111%不等的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