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市孝二路的水果攤,位於交通動線上,人潮不斷。擺攤的歐巴桑眼力很好,從路人的肢體動作和眼神就可以研判潛在客戶;她的記性也很好,客人只要買過一次,她都記得,下次見面就是熟客,還記得對方買過什麼、喜歡吃什麼、每一次大概買多少。
在街頭討生活的人,心中都有這樣的小數據,手上幾百個客戶,其中大約七成是熟客,三成是過路客。每一個客戶和每一個機會都要抓緊,積少成多,一家子的生計就靠這樣維持。
我們經營網路事業,在網路上埋code(代碼),追蹤用戶的閱讀軌跡和行為傾向, 形成大數據,再透過人工智慧研判用戶下一個節點和動向,希望提供更適合的商品和服務。海量的大數據必須沉澱成具體的小數據,才有可能產生收入。例如找到一群年輕的女生還不夠,必須找到一群「想出國旅行的女生」或是「想結婚的女生」,才有可能產生足夠的轉換率。
大數據就是本站和外站的用戶和行為,而小數據就是基隆市孝二路那個水果攤。很多網紅和直播美女擁有眾多粉絲和觀賞,但是搞了一個月下來,真實的收入可能比不上菜市場轉角的水果攤。這正是大據數轉成小數據的艱難和奧妙,網路必須落實,大數據必須落地。
網路已經把我們切成兩個世界,要嘛像Facebook或Google那樣擁有天量和天網,再不然就是找一塊分眾領域,透過垂直整合產生小數據,完成O2O(線上和線下)的工程。光是靠流量和曝光,未來的日子和格局很有限。
大數據的最後一哩就是建立「目標用戶模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用戶的位置和心理。數據學說穿了,就是用戶在哪裡?心中想什麼?這時我總會想起基隆市那個悠閒黃昏的水果攤,不斷路過的人潮,歐巴桑親切的問候,還有推車上新鮮可口的各種水果。
*作者為《新新聞》社長。本文原刋《新新聞》1646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