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碳中和?專家揭5層設計思維

2024-03-26 17:10

? 人氣

工業設計教父傳授產品碳中和的5層設計思維。(示意圖/取自pixabay)

工業設計教父傳授產品碳中和的5層設計思維。(示意圖/取自pixabay)

1990年代我在宏碁當工業設計師,當時正是臺灣3C代工從個人電腦,就是所謂的桌機跨入筆記型電腦生產的過程,我恭逢其盛見證臺灣主宰全球生產的榮景。尤記得當年因品牌商對塑膠外殼檢測標準的要求,但又同時面對客戶cost-down的壓力,會進行所謂下腳料的再生料添加,只能在15%或更低,甚至非檯面上為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因此,要說再生料的使用,臺灣可說是領先全球,為了面對品牌商的霸凌,代工為主的臺灣產業發展過程中,添加再生料或二次料的背景,就是從節省成本開始一路進化,添加比例也隨技術的成熟而逐漸提升。如今時代改變,從循環經濟到淨零排放,產品使用再生材料已成為必然,而再利用的技術躍升檯面成為顯學,於是風水輪流轉到這些長期耕耘資源循環的企業,對像我這種充滿好奇心、放眼未來的產品設計師眼中,這些產業資源真是精彩可期。

產品碳中和的5層設計思維

這將是一條全新的賽道,而且更棒的是,我們並不是毫無經驗,雖然當初開始的動機並不是為了淨零。基於自我定位和使命,我將這幾年在產業的設計經驗,依照思維層級及技術門檻由低到高整理如下,助攻你用這個方式檢視產品設計:

第一層:再生料替代原生料

過去是用回收的同材料以不特定比例添加,也就是《循環經濟商業模式有幾種?歐盟專家告訴你如何看》裡面的商業模式六,而我則更進一步改變敘事方式。例如明明是因為模具的預算縮水,直接改以100%回收材料取代,但只要能講出一個好故事,不論是來自全球單一廢棄物舊衣回收的PET、廢汽車玻璃夾層的PVB,或是某個企業的舊制服再利用等,都會賦予一些場景的想像,引起巿場的共鳴。

另外,因碳中和時代需求,3C製程中置放面板或電子零件的料盤,就有塑膠碳中和的壓力,而我合作的團隊已經用全舊衣回收再改質的RPET,再製成塑膠粒、板材、真空成型,且通過所有強度測試要求;另我們也嘗試把過去用ABS塑膠的電風扇的舊模具以100%回收的RABS射出,而各方測試都接近新料,這受惠於這幾年回收材料改質技術的精進!

第二層:結構突破

2011年我有幸同年獲得三項國際設計競賽金奬,正好都是以材料突破過往的產品瓶頸,其中之一是利用鋁合金取代鐵製扳手,並以紙模取代保麗龍的包裝緩衝材。時至今日,有更多包括回收鋁和再生紙等材料可提供選擇。如果能更進一步以再生材料的條件和優勢來思考結構,將可不受限過往製造和使用的舊思維。

當年和金屬中心合作獲得紅點金奬的扳手,其能獲奬的原因是比原規格產品減重達40%,且能符合目標市場德國的法規。這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也無法直接置換材料就可達成,而是依材料特性將結構重新思考計算,再經過多次打樣、測試、優化才達成。包裝上的緩衝材要取代塑膠發泡亦然,如果是瓦楞紙材料得從板材搭配結構強度,倘若是紙漿成型則也更需對材料、結構的理解經驗加上軟體模擬。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綠學院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