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可口可樂公司的銷售額達到500億美元。不論是品牌或是公司本身,可口可樂在家鄉亞特蘭大(Atlanta)以及全世界都無人可及。可口可樂的成功,完全要拜單一產品所賜:藥劑師約翰.史帝斯.彭伯頓(John Styth Pemberton)在1886年時,調配出的糖、水、咖啡因與古柯鹼(抽取自古柯葉〔coca〕、可樂果〔kola〕)混合物。
1891年,另一名藥劑師艾薩.凱德勒(Asa G. Candler)買下彭伯頓的產品配方,開始透過一連串的動作打造事業,包括早期在1899年時,成為第一家瓶裝特許權廠商,在地方上尋找合作夥伴,為品牌找到後盾。合作方式是:先由可口可樂製造濃縮液,賣給瓶裝廠商,接著瓶裝廠商讓混合濃縮液變成液體,包裝後賣給零售商。可口可樂早期的其他重大事件,包括1905年時,配方不再添加古柯鹼,以及1916年時設計出獨特的流線型瓶子。
1919年,凱德勒把公司賣給歐尼斯.伍德拉夫(Ernest Woodruff)的投資集團,投資集團立刻讓可口可樂上市。1923年,歐尼斯的兒子羅勃特(Robert Winship Woodruff)成為總裁,掌管公司到1954年,一直到1980年代,依舊擔任董事。可樂在1940年代被推廣到全球,在二戰的前線地帶設立瓶裝工廠。1960年,在執行長威廉.羅賓森(William Robinson)的帶領下,收購美粒果公司(Minute Maid Corporation),1961年時推出雪碧(Sprite),接著又不斷擴張品牌,產品線製造五百種飲料。
1970年代,可口可樂由保羅.奧斯丁(Paul Austin)掌舵。銷售額還算過得去,但公司不斷碰上麻煩。先是瓶裝廠商覺得受到誤解,接著美粒果的果樹移民工人也遭到不當對待,環保人士抱怨可口可樂的罐子不環保,聯邦政府也質疑可口可樂瓶裝特許權的合法性。雖然奧斯丁將可口可樂打入中國市場,接著進軍世界各地,但批評者認為,他因為多角化經營,進入水、酒與養蝦事業,而忽略了旗艦品牌。投資者「懲罰」了可口可樂的股票(股價下跌),董事會終於在1980年罷免奧斯丁,由羅伯托.古茲維塔(Roberto C. Goizueta)上台。古茲維塔是可口可樂最著名的執行長,任期為1981至1997年。
古茲維塔是傳奇商場巨擘,也是華爾街的寵兒。他回歸基本面,專注於可口可樂的品牌,用年輕活力翻轉可口可樂的傳統企業文化,鞏固產品龍頭地位,注重成本管理。古茲維塔讓公司的利潤率,自14%升至20%,銷售從60億美元暴增到180億美元,利潤從不到10億增至近40億,股本報酬率自20%上升至30%。這一切要歸功於可口可樂的全球布局,以及1982年推出了一炮而紅的健怡可樂(Diet Co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