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高知識分子,反而容易被拙劣手法騙光積蓄?不是因為他們笨,專家揭背後原因

2023-11-22 11:00

? 人氣

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人反而容易做出不恰當的事情。(圖/取自pixabay)

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人反而容易做出不恰當的事情。(圖/取自pixabay)

你是否羨慕世上的聰明人,例如未卜先知的諸葛亮、發明家愛迪生或是投資之神巴菲特,並想像:「如果我也有他們一樣的智慧,會不會人生就順利很多?會不會夢想就能輕易實現?」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我如果告訴你,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人反而容易做出不恰當的事情,你相信嗎?

這裡立刻可以舉出大把的例子:高知識分子被拙劣手法騙光積蓄;精明的投資人在失利時卻不斷加碼,越陷越深;教育專家卻與自己的孩子處不來;最懂人的企業高管,卻陷入最顯而易見的桃色陷阱;名醫卻照顧不好自己的健康;最認真的學生卻用最無效的方法讀書……

英國門薩俱樂部匯聚全世界最聰明的人,想參加需通過智力測驗,只有全球前2%頂尖智商的人才有資格加入,據說其成員平均智商高達一四八。但深入研究卻發現,大多數會員成就平平。反觀對於社會最有貢獻的一群人,通常智商只落在一百到一二○之間。

甚至一群聰明的人,都有可能在充分討論、達成共識之後,做出愚蠢、不可思議的決定。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家歐文.萊斯特.賈尼斯(Irving Lester Janis)引入「團體迷思」(group thinking)這個概念,並列舉韓戰、越戰、豬玀灣事件、水門事件等作為佐證,說明這種「團體成員為維護團體內的凝聚力、沉迷於團體的信念與狂熱,因而無法客觀地做出評估並發表意見,導致團體決策出現重大錯誤」的現象。

我們的主角聰明反被聰明誤,聰明人反而容易做出不恰當的事情人,尤其是公認最聰明、最會讀書的亞斯人,尤其容易犯下這種「見樹不見林」的錯誤,顧小失大,在課業、職場、人際、家庭等領域發生無法彌補的災難。

四種心智,決定「聰明」或「有智慧」

為什麼這種「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事情這麼容易發生?這就牽涉到人類「心智」複雜的結構。

集結各家論點,我歸納出每個人都擁有的四種心智;這四種心智的統合作用,決定我們是「聰明」還是「有智慧」的人。

首先說說「聰明」與「智慧」的差異,我認為可以用「時間」與「格局」來區分。短視近利、格局較小的是聰明,長期有助益、獲益深遠的是智慧。例如「逢迎拍馬、打小報告」因效益快速且只幫到自己,只能算「小聰明」。交流電發明人特斯拉為了自己的理念以及造福世人,在遙遙無期、阻礙重重的領域越挫越勇、長期耕耘,則是「大智慧」。

而四種心智,可以分為:自主心智、動態心智、靜態心智與反思心智。

.自主心智

自主心智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為後天訓練而成,是我們最常使用的一種心智,也可以視為日常生活中的一種「預設模式」。例如開車時遇到阻礙,會自動踩煞車或繞過;有人和我們打招呼,我們也會反射性地問好等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

寶瓶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