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產生連結的方式中,「身體接觸」是最有感、最簡單的方式。在嬰幼兒時期,父母可以多給予按摩,讓孩子感受到你的善意,父母也可以多擁抱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意,這些都是自然且深刻的身體接觸方式。
在莃莃還是嬰兒時,我會刻意多擁抱她。隨著她逐漸長大,有了自己的主見,我會提醒自己無論多生氣,都別拒絕她的擁抱邀請,以及無論我如何渴望擁抱,都要遵從她的意願。
我希望能讓她理解,她擁有自己身體的自主權,可以依據自己的意願與他人進行身體接觸。我也期望我們的擁抱是來自於她的意願而非強迫,這才是足夠好的親子互動,能產生正向的連結感。
她一開始都很樂意給我一個大大的擁抱,但約莫在四歲之後,我遇到了挑戰,她不會那麼輕易答應擁抱。就像有次,我詢問她:「媽媽,可以抱抱你嗎?」
她竟然果斷回答說:「不行!」正當我感到挫折,沒想到這麼快就迎來孩子不願擁抱的時刻。她又說:「媽媽,你應該要嘟嘴!」
我本來不願嘟嘴,但她卻十分堅持,我只好嘟起嘴巴,看看她到底在耍什麼把戲?沒想到她竟然撫摸我的頭,輕聲問:「你怎麼啦?」這口氣像極了她難過時,我會詢問她的語氣。
當時,我還不太能夠理解她的意思,只覺得莫名其妙,明明就是她叫我嘟嘴,怎反過來問我,於是我理所當然地說:「是你要我嘟嘴的啊!」
她搖搖頭,並對我說:「媽媽,你要說:『因為你不給我抱抱。』」我照著她的說法,說了一遍。
她馬上用安撫的語氣對我說:「來,我給你抱抱。」然後,她整個人瞬間就鑽進了我的懷裡,露出幸福的表情。
也許你和我一樣,心想:「那一開始直接擁抱就好了啊!為何還要拒絕?」後來,我經歷好幾次類似的互動,我才理解她並非不想擁抱,而是想製造「中斷連結」的狀態,好讓我們「重新連結」時更有感。
就像是夫妻吵架,當對方開始放軟、道歉時,你仍不願接受道歉,並採取冷淡的態度,拒絕與對方的示好。有時候,我們並非再也不要與對方和好,而是想讓對方明白,自己受到很大的傷害。說穿了,就是為了更親密的靠近,才拒絕接受道歉。
在孩子哭鬧時,也會出現這樣的矛盾狀態。當你想去擁抱他時,他會把你推開,但當你因此離開時,他又會把你拉住、不願讓你離開。父母會感到矛盾與挫折,究竟要給孩子擁抱,還是暫離現場,讓他獨自冷靜。
請父母提醒自己,孩子並非不願意與你連結,只是有些情緒還過不去,不知如何向你表達。此時的他,非常需要你的協助,因為他很想與你連結,但找不到適合的方式與狀態。
在一次又一次的斷裂裡,找到重新連結的方式。在教養的過程當中,親子間必然會因為立場不同而產生衝突。不知你都是如何與孩子和好的呢?有沒有屬於你們親子之間獨特的和好方式呢?在我們家和好的方式,就是張開雙手擁抱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