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凡觀點:2024年臺灣「房價所得比」再創低點!

2024-06-26 18:41

? 人氣

房地產、 房價、 房屋稅。(柯承惠攝)

房地產、 房價、 房屋稅。(柯承惠攝)

2024 年國際 NUMBEO 最新房價所得比臺灣已再降到 19.5。慢慢朝向臺灣 2018 金融海嘯的 14.4 與當前新加坡的 14.9 接近,繼續低於已大幅房價回檔的南韓的 19.9。相信有人不可置信,是房價分子下降嗎?很可惜當然不是,真相是分母上升幅度更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NUMBEO 房價所得比定義:分母是 GNP 個人所得(Personal Income, PI)的1.5倍。

NUMBEO「房價所得比」(Ratio of House Price to Income),事實上從 2019 年的 28.9,2020 年 23.7,2021 年 23.6,2022 年 21.8,2023 年 20.1,2024 年中的 19.5,已低於 12 年前 2011 年的 19.86。雖相較 2018 金融海嘯時較貴,但低於 2015 當時的房價相對高點 24.97。

定義:「相同」大小90平方米(約27坪),每坪價格用當地房價中位數計算。所得用該國家「個人所得」中位數,乘以1.5計算。

台灣房價所得比(圖表來源:財經M平方)
台灣房價所得比(圖表來源:財經M平方)

根據今年的數據,亞洲四小龍最低是新加坡(14.9),其次是臺灣(19.5),然後是南韓(19.9),最後是香港(32.1)。另外美國是 4.1,日本是 10,泰國是 26.5,中國是 29.6。

不過房價指固定坪數的房價,而非指真實交易下的房價。容易高估人口稠密下,交易坪數較小的房價所得比。另新加坡的 HDB(Housing Development Board)房屋不包含土地權,導致包括有限房型選擇、改造的限制、排隊與等待、及近租約終止時價格下滑等問題。

臺灣內政部房價負擔能力指標(Housing Affordability Index)中的「房價所得比」(Price to Income Ratio, PIR),從 2016Q4 年的 9.32 到 2023Q4 年的 9.97,這是為什麼呢?由於這個指標定義,沒有納入家戶成員數不變條件!有可能形成了人均負擔能力上升,但家戶負擔能力下降的情形。

各縣市各房價走勢(圖表來源:財經M平方)
各縣市各房價走勢(圖表來源:財經M平方)

從「需求面」來看,臺灣的「人口數」雖然在減少,但「家戶數」卻持續逆向增加!根據 2022 的數據,獨住人口較上一年增加最多的是臺中市,年增約 4.1%,居六都之冠;臺北市僅增加 1.8 個百分比,為六都獨活人口增加比例最少的城市。因此近期臺中的房價表現強於臺北,相信能輕鬆理解了。

2024 NUMBEO 臺灣房價所得比持續改善,顯示出隨著收入增長的穩定超越房價上漲,居民的購屋負擔能力正在增強。這種趨勢不僅反映了經濟成長的成果,也帶來了更多家庭及個人在房市中的選擇機會。

隨著家庭結構的逐步變化和獨住人口的增加,這種正面動態為市場帶來了新的活力。展望未來,臺灣房市值得我們審慎樂觀地繼續觀察。


*作者季凡為 APcore Global Education 創辦人、財經 Podcast「Two Money Lovers 經濟學不是萬能但有用」主持人。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季凡,未經同意不得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