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黃沙漠裡,穿戴傳統服飾的黝黑模特兒,手持名牌配件瞪視鏡頭,這不是某個品牌春夏最新的狂野系列,這是荷蘭人道組織科戴基金會(Cordaid)八年前發行的宣傳「小動作大不同」(Small Change, Big Difference)。
這份廣告今年初被人發現,轉發至社群網站後引起廣大迴響,光是Facebook便有900萬次的點閱率,Twitter上也出現專屬標籤#Peopleinneed,轉發與按讚數高達400萬之多。
沙漠中的奢華享受
一個包包32歐元(約台幣1088元),可以買到一人份八個星期的食物;一品脫(英制約568毫升)的啤酒是4.5歐元(約台幣150元),則可以換來150公升的乾淨飲水。
除了精品與災民的強烈對比,「小動作大不同」直接以數字呈現,告訴我們日常生活並非必要的精品,可以等於多少救命資源。成功刺激人們對消費行為的反思,也強調只要一點點善心,就能幫助許多人脫離困苦。
負責企畫的沙奇廣告公司(Saatchi& Saatchi)表示:「這個廣告想傳達給消費者的是,我們輕輕鬆鬆就花掉的錢,對災難地區的人民是龐大的金額,可以大幅改善他們的生活。」
專門拍攝精品廣告的瑞典攝影師凱爾‧史多茲(Calle Stoltz)接獲團隊邀請後,二話不說就答應無償拍攝。擔任模特兒的是肯亞北部的桑布魯人,半遊牧民族的他們長年飽受乾旱困擾。
攝影小組試著傳達活動理念給部落民眾,村民都很贊同拍攝計畫;但拍攝開始的時候,模特兒們完全不懂如何拿著精品擺姿勢,原來是因為他們此生根本沒看過時尚雜誌。攝影團隊花了很多力氣指導,才完成精緻又衝突的攝影作品。
永不過季的流行趨勢:貧富不均
樂施會(Oxfam)2014年《全球財富調查報告》指出,全球貧富不均的比率年年攀升,雖然2008年金融海嘯有短暫跌落,但全球前1%富人所掌握的財富,過去六年內又爬升至48%,再過兩年,便會超過剩下的99%人民。
科戴基金會認為,這就是此廣告至今仍強而有力的原因:貧富差距一直是世界上最難解的問題,八年後的今日只有增無減。
熟悉又陌生的桑布魯文化
有趣的是,桑布魯族的文化象徵,過去曾多次代表非洲形象出現在西方大眾文化裡,包括克拉勒蓋博1953年的電影《紅塵》(Mogambo),麥克道格拉斯1996年的《暗夜獵殺》(The Ghost and The Darkness),還有NIKE八零年代的球鞋廣告。但這些作品都以錯誤的方式呈現桑布魯族,不是將他們誤認成血緣相近的馬賽人,就是隨便把桑布魯語翻譯成毫不相干的廣告標語,只因為「美國沒人知道這個民族」。
這份與眾不同的「時尚廣告」,不僅凸顯全球財富不均的問題,更讓桑布魯族終於以真實姿態呈現在西方眼前,說自己想說的話。讀者認為,這是不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宣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