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11月7日《華爾街日報》的報導,筆者特別摘譯該篇文章,精選一些對臺灣讀者來說值得關注的內容分享。
《華爾街日報》報導原文:Trump’s Win Signals More Confrontation With Beijing
唐納德.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為美中關係注入了新的不穩定性,加劇了這對世界兩大強權間的不可預測性和對抗性。
川普的當選發生在美中關係與他 2017 年首次上任時截然不同的時刻。在川普首個任期之前,華盛頓大體上淡化了與北京的分歧,試圖將中國納入美國主導的全球秩序。
八年後,民主黨和共和黨在對中國的立場上已趨於一致,更具鷹派姿態,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川普對北京的強硬言辭和行動以及中國自身日益增強的自信所推動。拜登總統大致維持了川普首個任期的政策,儘管他也談到了優先穩定雙邊關係的重要性。
川普則不太可能如此委婉。在競選演說中,他有時將中國描述為威脅,並提出對所有中國進口商品徵收 60% 關稅的想法,同時他在其他場合也表達了對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掌控廣大國家的能力的欽佩。
儘管過去雙方關係緊張,習近平在周四的電話中仍祝賀川普當選,中國國家廣播公司報導稱,習近平告訴當選總統,美中兩國合作受益,對抗則兩敗俱傷。
川普首個總統任期內,中國是其外交政策的首要議題,與北京的貿易戰成為他執政時期的標誌。川普經常用友好的語氣談論習近平,並在兩人面對面的峰會中表現出熱情。
這種語氣在川普於 2018 年 1 月發起貿易戰時開始改變,隨著 2019 冠狀病毒病於 2020 年 3 月傳播至美國,情勢進一步惡化,當時的川普總統指責北京故意將他所稱的「瘟疫」傳播到美國。
拜登總統上任後,保留了川普對中國的多數立場以及關稅政策。然而,拜登調整了語氣,表示即使採取限制中國經濟的敏感技術管控等行動,他仍希望與北京建立更好的關係。
在本月美國大選之前,許多中國官員和普通民眾認為,川普和作為民主黨候選人的副總統賀錦麗(Kamala Harris)在對待對華關係上沒有太大區別。
中國官員特別反感拜登政府在聲稱希望改善關係的同時卻實施強硬政策,認為這是虛偽的。國家媒體一貫將美國描繪為對中國的侵略者,而在川普的領導下,這種描繪可能只會更加強化。
同時,如果川普削弱美國的盟友關係,中國可能從中受益。近年來,令北京特別不滿的是拜登政府如何推動歐洲和亞洲的合作夥伴對中國採取更具對抗性的立場。
川普對習近平的讚揚,以及他要求盟友提高關稅和增加國防支出的呼籲,已在亞洲引發了不安。亞洲許多中國的鄰國,包括南韓、日本和菲律賓,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美國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