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不僅要集中注意力看著前方,還要時刻輪流注意至少三面鏡子(車內後視鏡、左右後照鏡)。因為隨時都有可能出現後方超車、切車、急剎的車輛,因此一刻也不能掉以輕心。而且塞車的時候會更煩躁,比起人車少的地方,在人車多的路上開車,心跳會加快,血壓也會上升。隨著生理上的興奮感加劇,集中力和訊息處理能力也會明顯下降,這被稱作「隧道效應」(Tunnel Vision Phenomena)。
事實上,發生交通事故的這些人之中,大部分是夫妻吵架或是職場受到壓力後發生的。在激動狀態下開車的話,會變得更粗暴且更具攻擊性,簡言之,就是眼前什麼東西都看不見。因此,你或許會對激動發狂的人說:「你現在是瞎了嗎?」
不只是人際關係的衝突,炎熱的天氣和噪音,都是會讓我們激動的因素。
駕駛按喇叭或辱罵對方的原因不是將對方視為人,而是把對方視為汽車附屬物。他們貶低對方的人性價值,為了更容易做出攻擊性的行為。
納粹把猶太人關進毒氣室裡,眼看著他們死亡,愉悅地聆聽莫札特的音樂。因為他們並未把猶太人視為和自己是一樣的「人」,而是將他們視為不同於自己的「非人」,進而減輕罪惡感。像這樣將對方降格為非人的一種存在,進而刺激了攻擊性的現象,被稱作「去人性化效應」(Dehumanization Eect)。
經實驗證實,在沒有對方個人資訊的情況下,人們的攻擊性會增加。實驗內容是邀請一些大學生作為參與者,分成出題方與答題方,並讓一方學生給另一方出題,如果對方答錯,另一方就給予電擊。
其中一組實驗條件下,出題的人和答題的人互相打招呼,並掛上各自的名牌。在另一個實驗條件下,他們不僅彼此沒有打招呼,而且還穿著寬鬆的實驗服,並且頭戴頭巾,雙方完全無法掌握對方是什麼人。
結果顯示,在互不了解對方個人資訊條件下的學生,會給予對方強烈電擊。但互相打過招呼、互相認識的學生,在給予電擊這件事上猶豫不決,即使給予電擊也會選擇相對強度較弱的。
心理學家約翰.特納(John Turner)進行了一項實地研究,揭示此種去人性化效應和駕駛中的攻擊行為有關。他選擇住宅和商業區密集的市區作為研究區域。實驗助理從週六上午九點到下午五點,開著皮卡貨車在市區行駛,過程中看到交通號誌的紅燈就停車。而即使從紅燈轉成綠燈,也要等待約十二秒後再啟動車輛。此時,實驗者觀察後方駕駛究竟會按幾次喇叭。
其中一個實驗條件下,為避免後車駕駛看到皮卡貨車駕駛,會在皮卡貨車後窗拉起窗簾。而另一個實驗條件下則不拉窗簾,從後車可以直接看到皮卡貨車駕駛研究結果顯示,後車司機在看不見前車司機的條件下,按喇叭的次數增加,這表示當無法親眼確認對方駕駛時,人們更傾向於將對方視為一台車,從而增加攻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