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認為,如果華府把巨額軍費投資於國內基礎建設或教育,國家實力將更為堅實。
這些主張在後來的美中貿易衝突中,依舊展現卡特一貫的和平合作立場。
川普時代的貿易戰:人權與雙標的辯證
當川普總統對北京開啟一連串貿易與科技戰時,卡特坦言,中國確有侵犯智慧財產權與設置貿易壁壘的問題,但美方不能無限放大「國安」名義去壓制對手。
他也呼籲兩國找出對話空間,共同處理全球議題。
不過,「人權外交」在此時似乎也成為另一面工具,美國國會常以新疆人權或香港自由為由,指責北京。
這種形同「兩手策略」的外交思維,也讓許多人質疑卡特當年高舉人權旗幟卻對中國問題選擇性失明,是否埋下了今日華府政客雙重標準的伏筆。
卡特留下的啟示:道德實踐與現實博弈的兩難
卡特百歲離世,象徵著冷戰時代多位領袖都已逐漸走入歷史。
他以「人權」作為外交基礎的理念,至今仍在美國政府的言辭和政策中找到影子,但另一方面,他對中國的友善態度,讓部分美國政界和評論家感到不以為然。
究竟卡特是出於真誠的道德信念,還是精密計算的權力手段?對於人權與大國競逐的交錯地帶,他所採取的策略為美國或世界帶來了哪些啟示?
無論結論如何,這位來自喬治亞州的「花生農」已在世人面前留下了引發無數爭論的外交篇章,也讓後人繼續反思「道德與現實究竟能否並存」這道永恆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