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上印度半島,即是步入殺戮戰場。沒有其他的選擇,每天睜開眼、跟人交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殺價,主導生活步調,不管殺多殺少,從吐出口的一個數字,印度人看著你,就知道你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多久,隨即調整心態,重新回合,很少人不墜入無限迴圈的:長居印度的人對價格會非常有感,是一種物價通膨的意念;其外,出門在外的背包客,必須精打細算,通常從踏出民宿的第一步起,開始演練,不是在被剝削,就是在剝削人的路上。
通常是這樣的,嘟嘟車司機(鄉村一點的是三輪車夫)在門外鎖定目標,先示意歡迎,接著打量來者到印度多少天了,姑且說個價錢。若是來者,身穿蠟染棉布混搭嬉痞風、面容略帶赭黃,多多少少沾染模稜兩可的語調,然後物理上地搖頭晃腦(挪動腦袋瓜),以印度方式表達介於好與不好,這人一定是來了好些天了,能篤定地大手一揮砍成半價,不會覺得不好意思,這是印度大多人做法。
例如,要到遠一點的景區,嘟嘟車司機說500盧比,那麼你開口不能高於250盧比,司機堅決反對之後,會詳細分析油價上漲,路況不好,只要你不為所動地搖頭晃腦一番,他立刻降價,接著從他的400,你的250,又從250加碼到350,一來一往,終價來到250至300盧比之間,其中五分之二價差,以台灣薪水收入而言並不多,只是人到異鄉為異客,不求與當地人同價,不殺價反倒是步步認輸了。
通常司機會額外奉送「名單之外」的景點,除了講好的風景名勝,嘟嘟車司機三件套——兒子或女兒朋友開的紀念品店、親戚工作的服飾工廠、還有種種難以細分的人際蜘蛛網之所衍生的「印度土產店」,因此每次的殺戮戰場,講起來有點殘忍,卻又像是為自己消失的時間,爭取一點回饋。開著Google Map,看著自己離開既定路線,在一些沒標出的窄路微塵裡殺出重圍,跟著其他司機的外國客人們相聚一堂,或許最後買上有那麼一丁點合自己眼緣的東西,快樂而欣喜地坐回小車,接續旅程。司機不忘親切的問候一句多少錢,等下要回去拆帳。剛剛店內的殺價情形,司機並未參與其中,卻在連環賽局裡占有一席之地,你以為講好價了,其實下一關待續,印度人已經把乘法和加法數學推廣到生活層面。
在印度什麼都可以殺價,或者可以親切一點形容:大家一起計算,找到彼此都滿意的數字。印度商販最常掛在嘴邊的英文是「你講一個價?」(What’s your price?)帶著單刀直入的印度魄力,然而完全沒有「一口價」的意思,依舊你講罷我方登場,得花上好幾分鐘才結束。生在台灣很難想像,為什麼開開心心旅遊要花那麼大心力?有所不知,在印度勞動人民眼中,外國人等於有錢的人,不必是那種花花有錢人,而是外國人身分就像是電鍍一層金燦燦的剎帝利階級(武士、統治者層)護體一般,自然開價要高一點,廣大的商販知道價格不合理,同樣地也推想外國人會殺價,講多講少的差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