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根據國際 NUMBEO 的房價所得比資料,臺灣的房價所得比為 21.3,與 2011 年至 2025 年長期平均值 20.3 相比,差距不大。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是該評比 15 年來首次顯示,臺灣在亞洲四小龍中處於相對最低的位置。今年的數據顯示,其次是南韓(22.2)、新加坡(23.2),而香港則以 29.1 位居最高。(延伸閱讀:季凡觀點:2024年臺灣「房價所得比」再創低點!)
定義:「相同」大小90平方米(約27坪),每坪價格用當地房價中位數計算。所得用該國家「個人所得」中位數,乘以1.5計算。
從這份跨國評比數據中可以看出,臺灣的房價所得比在 2019 年達到最高值 28.9。然而,自 2020 年起,該數據逐步下降,並於 2025 年小幅回升,但首次在亞洲四小龍中成為「相對最低」。這一明顯的轉折充分反映了臺灣房市在多項改革措施與外部環境交互作用下,逐步實現了「房價漲幅放緩、所得穩步成長」的成果。
四小龍之末的關鍵因素
1. 選擇性信用管制
臺灣央行對高房價地區及多戶投資客實施更嚴格的貸款成數限制,大幅提高投資門檻,並有效降低系統性金融風險。這些管控措施直接壓制過度投機,使市場逐步趨於理性,進一步緩解房價上漲壓力,並對抑制房市過熱發揮了重要作用。
說明: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選擇性信用管制能影響貨幣供給,被視為相當關鍵工具。
2. 經濟升級帶動薪資成長
臺灣的半導體等高附加價值產業在全球具備強勁的競爭力,不僅吸引了大量投資並創造了就業機會,也推動了薪資水準的上升。房價所得比的計算公式為『房價除以所得』。當房價漲幅受到抑制,同時所得顯著提升,則能有效抑制房價所得比。
3. 國際資金流向與利率影響
2025 年,香港的房價所得比有所下降,部分華裔富豪轉向新加坡,進一步推動了當地的房價所得比。相較之下,臺灣因地緣政治因素及法規限制,外資進入房地產市場的規模相對有限。此外,央行採取「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進一步抑制了槓桿資金進入房市。
說明:在2024年亞洲四小龍中,臺灣是唯一實施升息的經濟體。(延伸閱讀:美國要降息?台灣要升息?)
相較而言,臺灣能在 2025 年初的房價所得比方面取得一定控制,得益於選擇性信用管制、經濟成長與逆勢升息等多重因素的綜合作用。雖然部分熱點區域的房價仍然較高,但整體房價所得比相較於其他近似經濟體,顯示出相對較低的痛苦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