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是有點沉重的,但是很多事情仍然必須要說。
當我們到醫院看醫生,想把病治好,大多時候治好了,但有時候沒治好。問題在這裡,為什麼沒治好呢?追究是病患的問題(體質問題、年紀過大等),還是醫生的問題(延誤治療、醫療本身的風險等),這是很難釐清的。
我們談談病患和醫生的心理期待。醫生常常講:「我們是人,不是神」,再進步的醫療器材與醫術都不是萬能的。我認為,會造成病患的過度期待的原因,和文化有很大的關係,多數人不願意提及死亡,認為這是觸霉頭,任何人都會抱著希望就醫,但我們都知道,就醫之後的結果不一定能百分之百讓人滿意。
醫生作為一個醫生,事實上他可能有醫療設備不足的問題、體力的問題、行醫個案經驗不足等因素,但作為一個醫生,他可能不會告訴病患:我們醫院設備不足請你轉院;他也不會對病患說:我這個月已經天天加班,沒有休過一天假;他更不會告訴病患:你這種病徵,我的判斷可能不是完全正確的。
意思是,醫生不會直接告訴病患:你的病,我不一定能醫好,在過程中有可能造成病患死亡。但是,病患或家屬可不是這樣想的。我的父母有個朋友,得了一個小感冒,進了醫院打了一針之後便宣告不治。還有一個朋友的朋友,他兒子牙齦出血,住院治療之後,不久後也宣告不治。以上,是我的親人朋友所發生的事,我不敢斷定專業的問題,所以無從判斷誰是誰非。
再來,我們談談病患或家屬的問題。在醫院,有些病患或家屬會對著醫護人員錄影錄音,會這麼做的原因有很多,也許是情有可原的,但這也造成無辜的第一線醫護人員的心理壓力。
接下來,談談醫病溝通。有些醫生沒有清楚在第一時間告知病患或家屬積極治療(開刀等)的風險,例如:開刀之後的後遺症最嚴重的情況、沒有開刀最嚴重的情況。也可能醫生認為有講,但是病患或家屬認為醫生沒有講清楚,兩者在溝通上出現認知的差異,這也造成日後很大的爭議。我個人認為,目前的手術同意書有點淪為形式,這方面還有進步的空間。
我們談談主題,醫病關係日益緊張,這是事實。我認為,錯的不是病患,也不是第一線的醫護人員,可能是健保制度。
這怎麼說呢?我認為,有些人在浪費醫療資源,看診次數太多,藥拿太多。有些人看病拿藥可能是看心安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有全世界最好的健保制度,有些人也許認為,每個月繳健保費,不用白不用。只要有一些人在浪費醫療資源,勢必一定排擠到一些真正有看病需求的人。
醫療資源是固定的,不需要以及有需要看病的人全部擠進醫院,當醫護人員忙翻,各方面的問題便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