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用這些漢人的胡族君長是否明白這一點?我想也是明白的,但他們清楚馬上打天下是胡族所擅長,因游牧本就是一種軍事組織(也因此,戰亂時期反倒會是漢人胡化得深),而總有一天他們得下馬來治天下,這時就得用漢族的那一套了。漢化是必然的趨勢,一切以現實考量為出發,當然不同君主的漢化措施有深有淺,面臨的阻力與胡漢文化的拉鋸也各不相同,一些個人情感的成分也許能讓漢化進程加速個十年二十年,會讓漢化更欣然更不抵抗些,但絕對不是主因。如北魏孝文帝,對文明皇后的孺慕之情固然是漢化政策的推力之一,但絕非後世常見的解讀,孝文帝漢化只是因為「我好愛我阿嬤,我要當我阿嬤那種人」。
在西方史家的觀念裡,北朝時的五胡亂華,已算是「亡國」,漢族建立的政權淪於入侵的外族之手(西方人的眼中的蠻族入侵滅亡西羅馬帝國,文明的覆滅導致其後的黑暗時代),然而當時的漢民族乃至他們後代的我們,都不認為有亡國這回事,除了前面講了一大堆,這是兩群人相互影響相互吸納對方文明的長時間相處,此外尚有一個原因在於,東方(或直接說中國)西方的文明形式有很大的不同,西方文明由上層社會乃至統治階級傳承,一旦政權被滅亡了,文明跟著覆滅,那就是徹徹底底的亡國了;而中國歷史並非如此,五胡亂華甚至是更久以後的元朝清朝,外族入侵滅亡的是漢族政權,卻不影響民間的活力,而民間方是漢族文明主要的載體,因此漢民族好端端在著,漢文明也就不會滅亡,惟吸納了外來的胡族文化,文明內容更加充實如夜空繁星,如花綻放出了唐朝。
那是聶隱娘的時代。
*作者為電影《刺客聶隱娘》編劇團隊成員、台北文學獎年金計畫得獎人。本文選自作者新書《行雲紀─〈刺客聶隱〉》拍攝側錄》(印刻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