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說「世界上比你悲慘的人還很多」來安慰人!心理師道出真理:痛苦是沒辦法比較的…

2018-11-18 10:30

? 人氣

療傷,是自己的成長,毋須將自己的傷拿來與別人比較。(示意圖/網路截圖)

療傷,是自己的成長,毋須將自己的傷拿來與別人比較。(示意圖/網路截圖)

改變,必須從「自我覺察」開始

「自我覺察」是指探索你的各個層面,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的行動。例如:你喜歡什麼?討厭什麼?你對未來的期待是什麼?什麼樣的人讓你覺得溫暖/親切/緊張/恐懼?哪些事情容易讓你往心裡去?你最在意別人對你的什麼看法?你最期待被別人認識的部分是什麼?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自我覺察是一種更貼近自己的重要行動。我們藉由持續的自我覺察讓內心更澄澈;因著理解自己的需求和限制,所以能夠更清楚自己的情緒,不隨便將責任歸咎於他人,當然,也不隨意讓別人來控制我們。

在講求聽話與順從的傳統文化底下,自我覺察被視為是一種會讓人變得自私、難管教、自以為是的不當行為,那意味著你不再將長輩說的話,當作唯一的正確。

因為如此,我們對於覺察自我或許是陌生的。在練習覺察的初期,我們常會遇到「你了解了自己的需求,卻不被他人支持」的狀況,這種發現會令你挫折,但請不要因而放棄,因為那將是靠近真實自我的重要道路。

如果你不希望自己總是帶著受傷的感受生活,就必須正視並承認這件事實:父母的所作所為,對你的確造成了不容忽視的傷害。

我之所以重複強調這件事情的原因是:知道是什麼讓自己受傷,知道自己在這一段關係裡是如何被傷害,才有可能鼓起勇氣,重新去調整自己在這段關係裡的樣貌,改變因應的方式,以保護自己。

(一)你沒有變壞,只是沒有全然滿足父母的期待

在諮商中,許多人談到對父母的負面情緒(例如:憤怒、失望、輕蔑)時,往往會出現另一種糾結的情緒:「我竟然在背地裡討論父母的種種不是,這樣的我,是不是很糟糕呢?我真是一個不孝順、有愧於父母的人。」

「以前不管父母怎麼對我,我雖然會難過,偶爾會忿忿不平,但都可以忍耐。」「可是現在的自己,竟然開始質疑起父母背後的意圖,懷疑他們以愛之名,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在我的身上。這樣的我,是不是變壞了?」

你之所以會這麼想,是因為身為孩子的角色,在嘗試改變的過程中,很自然會對父母感到愧疚。

畢竟,孩子鮮少會去覺察父母對待自己的言行是否合理,並且誤以為順從、忍耐、壓抑,就是對父母的忠誠與孝順,他們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的愛,但這卻只是一種在道德價值的束縛下勉強維持的連結。

這種連結使得親子關係維持著表面的和諧,雖符合傳統文化的期待,卻讓孩子持續活在被傷害的環境,而父母也沒有機會學習用更適當的方式來回應孩子的情緒與需求。

自我覺察是一種無法倒退的行動,一旦你發現自己長久以來總是被壓抑情緒、被忽略需求、被貶低自尊心,你就很難欺騙自己這些事實不存在。

喜歡這篇文章嗎?

寶瓶文化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