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的故事還能再續嗎?他的作品填補了心中想見不能見的傷痛

2015-08-20 17:51

? 人氣

先別急著撇清你不看言情小說、不看少女漫畫,因為電影裡不論是動作片、科幻片、喜劇片等,一定都含有愛情的元素,歌曲不論是搖滾、嘻哈、抒情,經典的往往是情歌,〈Is This Love〉、〈We Belong Together〉、〈My Heart Will Go On〉、〈我的歌聲裡〉、〈屋頂〉......更別說電視劇、舞台劇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125686249_6cd446d79e_b.jpg
其實愛情是人類很久的一個慾望。(圖/Pedro Ribeiro Simões@flickr)

日前結束台北場舞台劇《3個諸葛亮》的編導黃致凱,受訪時說明為何要講愛情故事:「我們在故事裡投射內心的慾望與恐懼,我們在舞台上的腳色,看見那個還沒完成的自己。」我們之所以有聽故事的需求,是渴望將自己融入故事情節,透過演員詮釋的腳色找到共鳴,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藉此彌補自己內心那些尚未完成、未被滿足的故事,而愛情,「那其實是人類很久的一個慾望」,黃致凱輕聲說道。

致凱工作照-12.jpg
編導黃致凱受訪時侃侃而談,展現親切與自信。(圖/故事工廠 提供)

從愛情故事中滿足心底最深的渴望

親情,是與生俱來的,我們沒得選擇;友情,是可以選擇與創造;愛情,卻無法掌握,並非投入就有回報。而在這些關係裡,我們對愛情的條件有時候又特別嚴苛,像是同樣未讀訊息,我們可以體諒親人、朋友可能因為忙而未回,但卻容不下情人對自己怠慢。於是愛情的建立與維繫特別的不容易,一如舞台劇的開場:「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叫做童話;「愛得死去活來,悲劇收尾」叫做經典;「因為訊息已讀未回而吵架」叫做真實人生。

或許我們經歷過一段痛徹心扉的感情,或許我們從未成功談一場戀愛,又或許我們還未找到動心的對象,但我們卻可以在愛情故事裡找到相對應的腳色位置,知道故事中的酸楚其實就是自己曾流過的淚;明白自己喜歡的類型是那個腳色再加上一點溫柔,或者將自己在現實中未能說出口的話,透過腳色大聲的喊叫而點頭。

11052413_1562127807383905_6966425645585538015_o.jpg
愛情,卻無法掌握,並非投入就有回報。(圖/小事小事/Simple things專頁)

在腳色裡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繼續完成未完的故事

不過從每個愛情故事裡,我們或許會逐漸明白一些道理。像是從過於佔有慾的腳色身上,我們反省自己的霸道是否有理;從過於黏膩的相處情境中,看見需要給彼此一點空間;在自私、驕傲的腳色中,明瞭愛其實是包容與共享。

即便我們需要愛情故事,但「經典是經典,我們是我們,我們永遠都不可能成為經典,但是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我可以說一個屬於自己的經典。」愛情故事給我們的不會是仿效,而是可以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情人節,願有情人終成眷屬,但還沒完成故事的人們啊,也是被深深祝福的,如同施人誠寫的詞:「等我們終於緊緊相擁/所有苦難會甜美結果/我們就耐心漂流/愛會來的在對的時候」,親愛的妳/你,再相信一次愛情吧。 

11110844806_b7d152ded7_b.jpg
親愛的妳/你,再相信一次愛情吧。(圖/Yansen Sugiarto@flickr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