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一棟童年記憶中的紅磚小屋,重新找回住在三合院的回憶

2015-09-28 09:00

? 人氣

小屋完工後,家人朋友時常一塊來小房子吃吃喝喝聊聊天,就像童年相聚的歡樂與幸福。

小屋完工後,家人朋友時常一塊來小房子吃吃喝喝聊聊天,就像童年相聚的歡樂與幸福。

記憶中差不多國小一、二年級就搬離原本居住的三合院了,那是老家,現在卻只留下殘破不堪的磚牆與塌陷的屋頂。但無論如何,一戶挨著一戶的紅磚厝、水淹至腳踝的稻田、可自行控制閘門的水圳......當我還是個小孩時,這些農村常見的景象,都是我們一群孩子下課後玩耍的地方。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2008年幸運的在自己的家鄉找到一份喜歡的工作,所以也就留了下來,並未到外地求職。因為晚上在畫室教畫,所以白天有較多自己可以利用的時間。喜愛規劃空間、種植物的我,一直渴望有一個專屬於自己並且可在裡面創作的地方。更重要的,我希望那是自己雙手實踐出來的空間,可以自在地窩在裡面好好享受工作與放鬆,還有跟家人一塊分享。

在外面租一棟房子來改造,除了考量租金的問題外,喜歡的房子都是40幾年的屋齡,修繕費又是一筆可觀的金額,因此作罷。也考慮過在自己家中利用多餘的空間進行改造,但因為仍與父母同住,顧及到時常工作到很晚,生活作息上會打擾到他們而就此放棄。

「老家附近那塊農地荒著也是荒著,你要不要種些你喜歡的樹,至少讓它看起來不會雜草叢生。」有天我父親跟我提到關於家裡那不到一分的農地。腦中突然閃過一個想法:地是我們自己的,我要的空間也不大,家人也喜歡在田園裡的生活,那我何不嘗試著自己在田中央打造一棟小屋呢?

屋主手稿房屋設計圖
屋主手稿房屋設計圖

有了這樣的想法後,開始蒐集相關的微小建築案例參考,我依舊喜歡田野中紅磚色建築的和諧,也許那是來自於兒時對鄉間的記憶吧。因為想要完全自己來,所以並沒有設計太複雜的格局,就只是一個6.8×3.2×3.2公尺的長方形建築,三面牆都開了大窗及落地窗,至於門則裝上從附近老家三合院拔下來的舊式刻花木門,外頭從建築物延伸出一些松木平臺作為休憩使用。

周圍稻田豐厚的翠綠包圍著小屋,有一種寧靜恬適感。
周圍稻田豐厚的翠綠包圍著小屋,有一種寧靜恬適感。

除了請人訂製鋁門窗外,從砌磚泥作及木作平臺都是自己來。施作過程一直會有結構是否穩固的疑慮,時常需要找一些當地的泥作師傅切磋,或是請朋友一塊來幫忙木平臺的部分。這些擔心到目前為止,經歷了幾次大大小小的地震,都還沒甚麼太大的問題,倒是兩年前的一次颱風,把原本使用木板膠合瀝青紙的屋頂給吹走了,吹得又遠又支離破碎,印象特別深刻。

(左)  偶爾工作打字眼睛酸,只要望向窗前,就能感受溫暖舒適的光線。 (右)  雖然是小屋,但平常的修繕卻一點都不能馬虎。
(左) 偶爾工作打字眼睛酸,只要望向窗前,就能感受溫暖舒適的光線。 (右) 雖然是小屋,但平常的修繕卻一點都不能馬虎。

田中央的紅磚小屋,形式上是相當簡單的設計,前後共花了近兩個月的時間去完成它,但因為是自己親自蓋的小屋,每一個環節都得花上更長的時間去了解及實驗。它雖然簡單,卻重新找回家人住在三合院的記憶,偶爾涼爽的午後傍晚,大夥坐在木平臺上欣賞日落吹著微風,吃著簡單的食物當晚餐。小屋很小,卻讓我找回以前輕易就可得到的知足與幸福。

最喜歡的角落

er
 

我喜歡在屋前的平臺澳洲茶樹下閱讀,微風徐徐日光暖,就連家裡的柴犬樂毛都喜歡在這個角落曬太陽。

文/圖 蔡岳廷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小日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