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箱裡收到瑞典kommun(市政府)的信,提醒我可以開始注意2016年春季班學年課程了,看完郵件,忽然有點小小的觸動躍上心頭。像我們這類伴隨先生工作移居的太太們,其實和遠嫁瑞典的移民、迫於現實生活的難民本質上無太大差異,我們都放棄了自己從前的工作跟生活,在這裡一切從頭開始。在瑞典同世界各地一般,工科或財務人員是相對比較好找工作的,頂著中文系這樣的文科背景,想在華人並無多少的瑞典謀職,可以說毫無優勢可言。
無論是在瑞典語學習中遇到的種種挫折,還是面對看似遙遙無期的就業時間,內心的無力感與不甘心,時刻都在糾纏著我們,與之前的經歷相比,在這裡,你需要付出的努力無疑更多,但的得到的成就感,卻不一定成正比。
消極倦怠的時候,常常在想,難道,之後的生活都得在先生按月發家用以及自己總是這般惶惑中度過了嗎?
現實與理想,瑞典的學生如何抉擇?
瑞典的教育體制與我們所熟知的亞洲體系不同,除了一到九年級的基礎教育是按部就班的進行,九年級之後,學生們便可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選擇最適合自己生活節奏的方式來接受教育。你可以選擇念普通高中,也可以選擇職業高中;甚至也可以暫時停止學業,去做幾年你想做的工作,你之前的成績會被一直保留著,如果有一天,你想要重返校園,就可以用之前的成績來申請更高一級的學校。
這種情況在瑞典並非少數,在學習瑞典語課程中便有多次描述到類似的學習狀況,其中一個例子:學生不想立刻升學,選擇去車間當修車黑手,過幾年後又從成人學校重新讀起最後成為執業律師。瑞典的父母當下依然會像亞洲父母一般擔心,但並不會給這類的孩子任何負面評價的壓力,多數會將選擇權給孩子,讓孩子去發展他真正想要的未來。另一項可喜的是,一般社會觀感更是任何工作貴賤差異不大,修車、清潔員、律師、教授,只要你認真努力工作,足以養家活口,為國家社會貢獻己力,均是好工作,學歷也絕對不是衡量一個人社會價值的標準。
在瑞典語課程告一段落之後,我曾經申請了一個設計類的課程,一共為期兩年,班上除了我們這些成人學生之外,也有普通的瑞典高中生,大家有時閒聊時,也會問起為什麼要選這個課程,多數的瑞典學生都是靦腆的笑笑,然後說:『因為有興趣,所以想試試看自己的能力。』偶爾有人追問說:『那如果之後發現自己其實並不喜歡做設計,那怎麼辦?』這時,他們往往會回答說:『那就再換一個專業,直到找到自己最喜歡也最適合的職業』”
面對這樣十分理想主義的回答,我忽然覺得,他們真的很勇敢,可以為了單純的喜歡而做選擇,而並不是被生活壓力所迫。我想促成這種勇氣的來源之一,應該就是瑞典社會所營造人人平等的觀感,及相關配套教育機制的配合。剛開始上瑞典語課時,老師曾說:『就算你五十歲才找到了自己適合的職業,也不算晚,因為你至少還能工作個二十年。』這樣的樂觀與豁達,在當時給了我們很多安慰。在一個陌生的國度重新開始生活,原本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既不能放棄努力,還得時刻保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