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環」是在內環的基礎上,根據過去產業界發展的經驗,相對應可執行可操作的循環經濟商業模式,共分為七種商業模式。
只在乎曾經擁有,不在乎天長地久!使用階段重點在買賣雙方的契約關係
•商業模式一:Access(產品共享)
產品所有權屬於供應商,產品在其壽命期間之內,被不同終端使用者(End Users) 使用多次,代表案例如Ubike、Uber、Airbnb等。當然很多人會質疑,舉這些例子是「循環經濟」要沾「共享經濟」的光,但各位看看近來中國大陸共享單車熱潮後一張張怵目驚心的自行車墳場照片,就可以理解為何「循環」很重要!
•商業模式二:Performance(產品服務化)
就是循環經濟常被提及的「以租代買」模式,從原有產品一次性買斷,銀貨兩訖所有權由供應商轉給使用者的模式,轉變為有權長久屬於供應商,使用者以「效能」或「使用量」為單位付帳。這個模式成立的主要先決條件是供應商與使用者需建立長期契約關係,代表案例如PHILIPS照明租賃、UNIDO化學品租賃等。
你的廢棄物是我的原料!製造階段重點在建立產業生態系統
•商業模式三:Re-condition(修復及翻新)
產品所有權仍分別為使用者及回收者所有。產品仍在生命週期內,由原有供應商或第三方整修一個故障的產品,或對其外觀進行翻新,包含:修理(修正故障或毀損,並將產品恢復其原有功能)、翻新(將產品進行外觀翻新),代表案例為二手車、二手電器、二手家具等。
•商業模式四:Re-make(再製造)
產品所有權仍分別為使用者及回收者。在零件或產品壽命結束時,由製造商啟動一系列重製程序,使其恢復至全新或更佳的功能,並內含保固承諾,代表案例為Google伺服器報廢後零件重組、Canon回收印表機再製等。
•商業模式五:Co-product recovery(副產品及產業共生)
產品在產業價值鏈上的位置產生改變,從一個工序或價值鏈的廢棄物或副產物,轉成另一個工序或價值鏈的投入,代表案例為丹麥卡倫堡生態工業區、高雄臨海循環工業園區等,這些生態工業區內的公司,在生產過程中就近與其他公司合作,交換彼此多餘的能源與資源。
•商業模式六:Circular souring(再生料替代原生料)
使用回收或可再生的原料,如從一個壽命結束的產品提取原料,取代由自然資源中提取初級原料,如Addidas與Parley合作,透過遠東新世紀的回收技術,回收海洋廢棄物再製成運動鞋;另外,使用生物可再生的基礎為原料,如喬福材料科技運用生質原料製成農地膜,取代傳統塑膠布,農地膜生物可分解特性可再次回到土壤中增進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