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符號的ㄈ,是從部首「匚」(音方)取形定音來的。
說文解字說「匚」是:「受物之器。象形。凡匚之屬皆从匚。讀若方。」
受物之器的意思基本上就是說,這字指的是盒子,盒子裡可以放東西。放什麼東西呢?這個就有點有趣了。
早在王國維的時代,他第一次根據卜辭的紀載寫出震古鑠今的名篇〈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 重訂商代國王傳承世系,他就注意到卜辭裡有幾個王的名字,是被特別的符號框住的,這些字如下圖紅圈所圈的四個字。
他根據史記斷定這四個字分別是上甲、報乙、報丙、報丁等四位先王。這些完整的,或有開口的方框(囗或匚)到底做何解釋,那時他還不敢斷定,只說:「或取匰主及郊宗石室之誼,然不可得考焉。」
匰主也者,說文有解,就是宗廟裡面放神主牌的器皿(匰:宗廟盛主器也)。
王國維的猜想是,這些受祭祀的先王名字為何會寫在框內,意思等於是先王的神主牌位,就放在這些方盒子裡面。
葉玉森稍加發揮認為,這些方框為何有的完整,有的開左口或右口,原因是為了區隔同名的先王(商人的先祖命名習慣多以甲乙丙丁十天干命名,故同天干的先王很多)。正面看就是「囗」,側面看就是「匚」。
傅斯年延伸此說,認為上甲的框為什麼是完整的,因為上甲的地位最尊,神主立於正中,其他開口朝左或朝右的方框,「必設位于旁」。類似主祀、從祀配享的概念。
所以我們現在知道這個盒子,原來就是裝著神主牌位的神龕。
大部分有「匚」部的字,都有盛物器具的意義:
匜(音移):古代洗臉器具;
匡:古代飲器;
匣:小箱子;
匭:稍大的箱子(我們現在還在用這個字,每四年就會頻繁出現一陣子);
匱:同櫃字;
匳(音連):妝匳是指女人盛化妝品的盒子;
柩:這個字是指比較大的盒子。
*作者為專欄作家。(鼓勵老貓陳穎青的甲骨文研究,請給老貓的漢字偵查課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