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在街頭上看過販售玉蘭花、口香糖和日用品的街賣者?多數時候,人們總選擇視而不見,加上媒體報導的偏頗與觀感上的成見,造成社會大眾對街賣者與街頭弱勢狀態者的誤解,在彼此之間畫下一道冷漠的鴻溝。
你可能也聽過「石頭湯」、「把回收拿給阿公阿嬤」等街頭計畫,其背後執行團隊正是由幾位從事不同工作的年輕人-朱冠蓁、巫彥德、張書懷所組成,他們下定決心為街頭做些不一樣的事創立了「人生百味」。今年四月,他們開展了下一階段的目標--「人生柑仔店」,延續過往街頭計劃溫暖街頭的初衷,亦更重視結構性問題的翻轉,藉由重新設計街賣商品,改變街賣形象,提供街賣者營生的選擇,也提高大眾參與的廣度,願意親近這群與自己並無相異的人們。
正因為「無法視而不見」,他們要為街賣者正名
「會來街賣的人,一定有他的原因在,因為這是一份一點也不輕鬆的工作」
無法對街頭問題視而不見,就是「人生柑仔店」計劃成形的起點,團隊始終最關心的是弱勢族群的生存權益。也認為無論是拾荒者、街友,乃至街賣工作者,不同身分背後,這群街頭弱勢狀態者所遭遇的困境都需要被獨立彰顯與解決。
「一直以來我們執行的計畫,所要達成的目的只有一個,我們希望讓街頭的空間變得更友善,讓這些街友與街賣者能夠被容納進這個社會,不再因為『不了解』所導致的觀感,隔離了我們與這些人群的接觸。」
關於街頭,我們知道的並不多,某種程度「人生柑仔店」正在搭起這道相互了解的橋樑,以轉變「街賣」形象的方式,傳遞出「街賣」是一份正當職業的訊息,讓消費者也能用正向的態度接近他們。「為什麼我們總是要等弱勢狀態者落入悲慘、窮困的境地,才開始思考開如何解決呢?」團隊提出這樣的反思,而他們也開始行動。
在街賣中,看見這個社會該知道卻不知道的事情
過去提到街賣,大眾總是會聯想到集團控制、假殘障、剝削等片面傳聞,「但事實上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那樣。」阿德說,這也是人生百味想克服的障礙--資訊不對稱。
為了更深入了解街賣這個產業,團隊接觸了許多街賣組織,發現他們的運作並不如外界想像中的負面,反而有許多溫馨的互動。某一次,團隊在採訪的過程中聯繫到一個街賣組織,他們的工作室是由工廠所改裝而成,裡頭架了許多隔板提供這些無家者居住,也有處理貨品分裝的倉庫、行動用的輪椅,「雖然住的環境不能說非常好,但他們至少還有一個遮風避雨、乾乾淨淨的地方。」阿德說。很難想像,外界常認為街賣者的背後存在剝削以及利潤分配的不對等,卻在訪談與調查的過程中,看見比想像中還要有人情味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