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大地
蒙古採行的是風葬。
聽到風葬,感覺似乎頗為風雅。因為比起被鳥類啄食肉體,被風運送到遙遠的某個地方,總覺得美麗優雅多了。不過這只是從「風葬」的字面任意做出來的美好聯想,可以想見,現實上風葬的現場比起鳥葬應該更「粗暴淒慘」多了。
一九九○年代開始的約十年之間,我為了製作紀錄片和電影,會定期前往蒙古。
為了尋找理想中的取景地點,我搭乘汽車、馬、直升機等交通工具,造訪了相當多的土地,卻從未看見過墓地。後來我得知我拜訪的地點全是很少有人土葬或火葬的地方,才恍然大悟。在蒙古,僅有少數地區實施以土葬和火葬為主的埋葬方式,這主要集中在蒙古的東南地區(內蒙古等地)和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
我前往的地區,是有許多遊牧民族的所謂「外蒙」全區。那些遊牧民族直到今天仍普遍採行風葬。騎馬在草原上移動時,我曾幾次經過疑似「風葬」遺跡的地點。是同行的蒙古人告訴我的。他會說:「這裡兩三年內進行過風葬。」
痕跡簡單明瞭。簡而言之,就是有一塊頗為廣大的區域,散布著並非動物、而顯然是人骨的骨頭。像人的大腿骨,一望便知。起初我以為是馬的骨頭,但仔細一看,比馬骨小上太多。只要尋找,應該也可以發現頭蓋骨,但我不想刻意去找。「有時候只有頭會被大型動物叼去遠處。」蒙古嚮導告訴我。
風葬簡單地說,就是「曝屍荒野」。幫忙處理遺體的,是草原上的狼、野狗、各種齧齒類小動物、類似安地斯神鷹的一種叫「塔斯」的凶猛大鳥,以及太陽和風,還有細菌等等,它們一點一滴地讓遺體確實地回歸大地和天空。
那個時候我拍攝的電影《白馬》裡面,有一段插入了赤羽末吉的繪本《馬頭琴》的故事,其中描寫了馬的死亡。蒙古的遊牧民族非常重視馬。電影中還有少年死去的場面,因此我向蒙古的專家詳細請教了一些關於「死亡」的習俗和規矩。
蒙古的國土約是日本的四倍大,因此每個地方的喪葬習俗都不相同,但祭悼死者的意識大體上是共通的,也就是:回歸大地。
蒙古的山口等地方有一種叫作「敖包」的東西,非常富有蒙古特色,以日本來說,就類似「路口神」,蒙古人把重要的東西都供奉在這裡。不過因為外形太奇特了,突然遇到它的外國人,或許只會把它當成一座小垃圾山。當珍惜的物品壞了或家畜死了,遊牧民族就會把物品或頭蓋骨供奉在這裡。藏傳佛教在山口等地方也有類似敖包的「Labtse」(石塚),那裡都會拉上好幾條經幡,作用非常相似。
旅人遇到敖包或「Labtse」,就會念誦固定的咒文,繞行三圈。咒文裡包含了希望自己接下來旅途平安的祈禱。就我的體驗來看,這個風俗不論是西藏還是蒙古,都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