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3月22日是聯合國「世界水資源日」,要擁有充足、安全的水資源,不只倚靠政府的良善治理,也需要每一個人以行動守護。台北天母社區就有一群人,從2003年起響應世界水資源日舉辦「天母水道祭」,今年第十四屆活動也將在周六登場。他們不但讓天母變成一個愛水、惜水的模範社區,同時也將水資源教育納入中小學課程,讓水資源教育傳承到下一代。
每年的天母水道祭,天母居民、在地國中、小學童人手一個祈雨小童玩偶,從供奉五穀神農的天母三玉宮出發,走到草山水道系統的三角埔發電所,沿途學童抬起一座巨大的水道頭(水龍頭)模型,共同走一段路飲水思源之路。
台北城於日治時期1909年進入自來水時代,隨著城市發展、人口增加,原有的公館水道系統已經不夠用,必須尋找新水源,草山(陽明山)因水質純淨、水量穩定,第一、第三水源被選為台北市的新水源。
草山水道系統全長20公里,1932年完工後每天可供水28,800噸,供給17萬人用水。即使現在台北市的自來水系統多倚靠翡翠水庫供應,但草山水道系統每天還能供應一萬噸水給天母高地及次高地使用。而且水道系統多項設施,包括取水井、調整井、水管路、三角埔發電所、圓山蓄水池等都還保留完整,見證台北水道與城市水脈的歷史。
不過這個珍貴水道卻差一點從台北的地圖上消失,天母水道的保留過程,是公民行動保護水資源、社區水資源教育最成功的案例。
天母媽媽守護水道
草山生態文史聯盟文海珍回憶當年,2001年3月從報上看到台北市政府打算用草山水道系統的水做包裝水,之後某一天幾位天母媽媽接小孩下課,在中山北路七段一處看到工人正在挖水管,好奇一問:「這些是要做什麼?」工人回答:「要換水管啊,你不知道噢,山頂上要蓋房子啊。」
這無意間的對話讓天母媽媽們覺得好奇,接著打電話、發公文到台北市政府詢問,才知道原來陽明山保變住六之六(保護區變住宅區)要開發了,此案台北市環保局於1996年通過環評,當時因變更開發內容正在做環評差異分析,一旦審查通過就可以動工興建。
當時陽明山的保變住有多項開發計畫,總面積335.5公頃,相當驚人,這些住宅區預計引進四萬人口,如果真的開發成功,不知道今日陽明山會變成什麼樣子。「六之六重劃區」是第一個陽明山保護區變更案,早在1994年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就說陽明山高地水源已經飽和,如果再將陽明山第三、第四水源加壓送給六之六重劃區使用,勢必衝擊天母當地的用水權。
而這不只是水資源的問題而已,保護區的用意是用來保護山坡地,避免濫墾濫伐破壞水土,一旦保護區消失,人口及污廢水爆增,天母的環境一定會遭破壞。事關社區的國土安危,媽媽們決定站出來反對,在2001年母親節當天結合天母、北投地區社團成立「草山生態文史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