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目標,而「讀書」、「上學」、「上課」是方法。而大部分的時候,我們對方法的重視,竟然會掩蓋我們真正最該重視的目標本身。
多年以來,我們不那麼重視學生是否學習有成效,是否學到東西,我們比較重視是否學生是否有逐級上學(從小學而中學,從中學而大學),是否有按時坐在教室裡上課,是否有把頭埋進課本、參考書、寫滿公式與口訣的精美講義之中。我們會為課綱殺紅眼,正是因為以為課本就決定了學習。
其實,學習不一定需要課本,許多領域的知識,學習不一定要靠讀書,或者,最好是與實作、辯證,和其他的工具綜合運用。當我研究英國教育的時候,就可以看到許多例證。
研究企業?從派對帽開始
我曾經訪問過一個叫丹丹的女孩,她16歲在英國讀中學的時候,修了一門課叫《商業研究》(Business Studies),上下學期共一年。在這門課之中,丹丹要進入一個十幾人的小組,這個小組要像企業一樣分工運作,讓同學們淺嘗企業運作的滋味。
丹丹的這個組別想出來一個生意:製造並販賣派對帽──他們買進卡紙以及各種裝飾物,自己設計並且製作,然後在學校附近的商店中寄賣,讓同學買來在派對當中使用。
這個小組的組織像一個小企業,同學在其中分別擔任行銷、財務、銷售、設計、製作⋯⋯等等職位,而丹丹本人擔任 coordinator directer ──等於是這個不正式的小企業的 CEO 了。
而這個小企業的經營成果如何呢?丹丹有點不好意思地說,結果不算很好,願意合作寄賣的商店不算多,整體的銷售業績不算好,最後有好些帽子賣不出去,最後的虧損由小組成員平均分攤。
在學期的末尾,學生要交一分報告,描述整個事業經營的過程,並且全班一起討論從過程中體驗到的事物。丹丹說,他在這個過程之中確實具體學到了企業是什麼,大致上知道了企業中各種職能可能做的事情。
理論加實作,虛實合一才能超進化
丹丹在商業研究課程中的實際體驗,其實算是相當「平常」。我在訪問另一個學生時,他提到學校的一位強者同學,在「商業研究」課程的專案中,不但寫了一分創業計畫,還真的登記成立了一間公司,地址就設在學校。而這間公司的成立過程、經營方式、財務成果、反省檢討,當然都完整記錄和分析,成為他後來升學的有利優勢。
用讀書以外的方法來教學課,並不只有《商業研究》這門課。
在「設計與科技」這門課的專案中,我訪問到一位英國學生計畫製造一個「無聲門」。在這個設計專案中,需要從理念構想、市場需求、工程原理、製造程序,都完整地呈現出來,而且最後還要真正做出一扇「無聲門」。有趣的是,威廉的朋友把門造出來之後,不但沒達到無聲境界,而且關門聲音特大。當然,結果需要誠實呈現,並且分析錯誤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