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真的可以讓弱勢翻身嗎?根據教育部統計,大專校院弱勢學生占在學學生比率由高至低為私立技專、公立技專、私立大學及公立大學,102年度弱勢生僅占公立大學學生9%,私立技專學校卻高達23%。
再從103學年度頂尖大學低收入戶新生占比來看,全國低收入戶人數比率為1.53%,但台大僅0.45%、清大1.3%、交大0.75%、成大0.55%、政大0.9%、中央0.84%。顯然這些頂尖大學的低收生比率都偏低。
目前大學新生入學方式,主要有三個管道,分別為繁星推薦、個人申請、考試分發,哪一種最能照顧弱勢,個人見解如下:
【繁星推薦】
繁星推薦當初就是為了讓偏鄉弱勢學生有機會進頂尖大學而設計,統計資料也顯示頂大錄取低收生比率最高的就是繁星推薦。
但是繁星的問題在於名額最多也只占錄取總額的15%,而且繁星不限定偏遠學校,每所高中都能推薦,所以我們看到連建中、北一女等市區明星學校都有繁星學生,而且偏遠學校靠繁星錄取頂大的學生,家境可能是很好的,種種制度因素使得原先照顧弱勢的原意打了折扣。
【個人申請】
個人申請要親自到大學去面試,從學生準備的資料中,審查老師、面試委員如果有心,可以特別將學生背景、地域、族群等因素納入考量,某種程度上的確可以照顧到弱勢學生。
但是,以筆者多年擔任高中導師的經驗,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於,光是備審資料的準備本身就充滿了階級不平等。早期備審資料都是紙本列印、裝訂成冊,通常做最精美的都是直接花錢委託專業製作,雖然現在改採線上傳送,但是這些電腦科技、圖片掃描排版的工夫,其實也是有利家境好的學生。
此外,中產階級以上的家長,比較有時間幫孩子蒐集相關資訊、花錢住宿陪學生南北奔波考試,我聽過的大概都得花到兩、三萬元。弱勢的家長哪來的時間跟金錢玩這場升學遊戲?
【考試分發】
傳統上,我們都認為單純筆試最公平,不僅避免了偏鄉學生在面試時儀態、口條較弱的環節,也不會在備審資料裡顯出弱點:畢竟經濟弱勢生沒辦法出國遊學、沒錢學音樂才藝、也不會有家長幫忙的得獎科展作品。
然而,筆試要考高分,卻是可以靠補習班、假日加強上課、大量填鴨記憶背誦得來的。能幫孩子花大錢進補習班、選讀菁英填鴨式的私校、甚至直接請家教老師的,就是經濟好的家庭。弱勢學生不要說去補習了,課餘時間可能都得打工貼補家用、或幫忙父母工作、照顧家裡長輩小孩等。
想想看:一個都市學校的高中生考了學測滿級分,你真的以為都是因為你先天智商高、加上自己後天努力這樣嗎?今天如果把你放在南投縣山區的一個部落裡,待個18年再來考學測,捫心自問你能考幾分?
我國憲法保障的平等原則,不是齊頭式的假平等,而是立足點的真平等,對於弱勢者給予「優惠差別待遇」,讓弱勢與一般人可以有機會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目前升學制度對於弱勢族群學生的優惠待遇,主要為原住民及身心障礙,至於同樣弱勢、但占比人數逐年增加的新住民家庭、經濟弱勢,卻沒得到相對等的照顧,比如說:外加名額的保障。
公立大學、尤其是所謂的頂尖大學,享有最多的國家資源補助,對於這種「教育世襲化」、「階級再複製」的困境,更應該有責無旁貸的使命感。至於,身為主管機關的教育部,與其編列大量經費去搞一堆莫名其妙的評鑑,把錢省下來,好好落實照顧弱勢學生,也許社會對你們的觀感會多提升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