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癌登資料統計顯示,台灣每年新診斷罹癌人數高達121,762人,但幸因癌症治療科技日新月異,全癌症的五年相對存活率也從91-95年的40.7%,進步到106-110年的62.1%,這樣的變化使得癌症治療的焦點,從消滅危及生命的癌細胞,進一步延伸到癌後的康復。國際上,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澳洲臨床腫瘤學會 (Clinical Oncology Society of Australia, COSA)等國際學會共同發起「運動即良藥」,指出癌後運動應納入癌後追蹤階段的「處方」之一。呼應此訴求,癌症希望基金會提出「癌後運動處方、有動 ”5” 保庇」主張,強化癌友「肌力、肌耐力、敏捷、平衡、心肺功能」5大核心能力,重建其身體機能,有效提升日常活動能力,改善整體康復效果,這樣動起來才能真正”有”保庇。
癌症希望基金會榮譽董事,同時也是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血液腫瘤科謝政毅醫師表示,HOPE花費兩年時間了解國際趨勢、調查台灣病友現況,透過實作經驗的調整修正,推出『癌後運動處方』,希望能將運動訓練融入癌症照護,以提升病友體能活動,擺脫靜態生活。透過物理治療師的身體評估以及經認證的教練共同協作,最後關鍵是病友的主動參與,為自身健康負起責任,維持健康生活。
「健康台灣2030」整合醫院&社區資源!「癌後運動處方」正確有效強化癌友體適能
立法委員王正旭亦指出因應賴清德總統2030年「健康台灣」三支箭的政策目標「癌症死亡率要降低三分之一」,除了癌症篩檢、癌症治療要做得好,癌後康復階段也非常關鍵。他呼應「運動即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主張,強調在癌後康復階段中的「癌後運動」與「癌後追蹤」兩者應該同樣受到重視。我國的第五期國家癌症防治計畫提出「運動是預防癌症的策略之一」,規律的運動可以有效降低某些癌症的發生率,如乳癌、結直腸癌、子宮內膜癌,目前,癌症希望基金會已率先推行「癌後運動處方」,他希望政府也能在癌友運動政策上「超前部署」,整合醫院與社區的資源,盤點中央與縣市相關資源,加強跨部會合作,確保癌症病友在康復過程中得到全方位的支持;再者,他也呼籲癌友積極參與一起守護自己的健康,「癌後運動處方」能夠正確有效強化癌友體適能,要活得久、而且活得好,這也是推動「健康台灣」的重要意義。
台灣癌友『運動阻礙』 身體不良反應與獲得的建議有限
運動能降低復發風險、改善焦慮憂鬱情緒,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 )也建議將「運動處方」納入癌後治療重要的部分;在台灣,多數癌友都知道要運動,但是「動對」了嗎?謝政毅指出,根據癌症希望基金會與高雄醫學大學運動醫學系合作的研究調查顯示, 癌後病友雖然有「動起來」,但近8成偏好走路,顯示雖然有動但並非「動得有效」;且將近6成的病友並沒有得到醫療人員建議運動的提醒,其餘4成的病友雖有接受醫療人員的建議,但建議方式大多是「走路」,顯示醫療人員對於癌友運動的了解仍有侷限,並未意識到應有復健、教練跨專業的接軌。另一方面,造成病友的運動障礙原因,有超過4成是因為治療後的不良反應,事實上,國際文獻卻顯示了運動可以降低癌症治療後的中長期副作用,如疲憊、淋巴水腫、改善睡眠、降低焦慮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