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在線》拚經濟先要拚教育!

2019-03-09 06:10

? 人氣

過去台灣在政治與經濟發展都成為焦點,但現今為政者錯誤的導向導致臺灣高等教育的水準低落。(資料照,維基百科)

過去台灣在政治與經濟發展都成為焦點,但現今為政者錯誤的導向導致臺灣高等教育的水準低落。(資料照,維基百科)

近二十多年來,臺灣整體的氣氛是熱衷「玩政治」──經濟為政治服務,教、科、文也都為政治服務!在這一氛圍下,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教育環境逐漸沉淪。基層民眾對經濟的感覺敏銳,於是反映到去年的「九合一選舉」上,造成「大翻轉」。一時間,整體氣氛丕變,臺灣從南到北,都說今後要全力「拚經濟」、「發大財」(美言則是「拚出美好生活」)──甚至有「政治零分,經濟一百分」的論調。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實長期來看,拚經濟必須先拚教育;立國之本在教育,本立而道生。教育的要旨在承啟文化,在使人開明心靈、變化氣質,而能安身立命。若因教育提升民眾的文化水準、心靈境界,社會和諧相安,經濟自然能振興。反之,若是不重教育,或教育偏離正途,則「玩政治」不外爭權,「拚經濟」不異奪利。民眾若崇尚爭權奪利,如何立國?孟子早有名言:「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

臺灣曾有一陣子表現耀眼──在經濟發展與政治發展兩方面都成為世界新興政治體的標竿;曾讓「文革」後的中國大陸從鐵幕中看見明燈,從而致力復興;也曾是世界華人希望之所寄託。主要的原因在:重視人才培育,教育有顯著的成果。

但曾幾何時,臺灣民眾變得短視急功、捨本逐末。例如二十年前開始廣設高中、大學、研究所,輕視技職教育;十年前更開始自暴自棄,飆「去中國化」,減少國文課,放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總的來說,二十多年來的「教改」不重視教養,但強調「生活化」;不重視基本功,但要求「創新」;「強迫」學生走向繼續升學之路,而不管他們的志趣與性向;以考選擇題引領中學教學,戕害學生的思考與論述能力;重量不重質,卻偏漠視「少子化」的現實。結果,臺灣高等教育的水準低落,青年的教育文化水準普遍不及人,未來面對大陸及國際的自信將漸漸喪失。[1]

不要求鍛鍊基本功,學生怎能做出有意義的創新?不教導好好讀書,學生怎能形成有系統的理念?不重視問答,但以選擇題評量程度,學生怎能發展出思考、表達的本領?要求填寫制式的「學習歷程檔案」當升學主要依據,怎會不誘使學生造假?但廣開「繼續升學」的門路,學生乃不知奮發,苟且偷安。

台灣為全球上課時間最長的國家。(圖片來源: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
作者認為,台灣教育水準漸低,若學生基本功不夠,也會缺乏創新。(資料照,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

學生若是在高中階段學得淺薄而狹隘,如何能銜接正常的大學課程?若是缺乏常識,將來如何做個稱職的公民?若是沉迷於手機、電玩甚至毒品,如何擁有健康,而能活出生命的喜悅?若是缺乏文化素養,如何建立自信,懷抱健全的人生觀?若是缺乏對國際現勢的認識,又如何面對未來世界?

教師若是疲於撰寫計畫、接受評鑑,活在迎合各種指標的「哀哀」(I’s)裡,如何還有精力教導學生?還有精力關心社會,盡知識分子的責任?若是只有少數精於撰寫論文的學者獲取「玉山級」的高薪,如何能讓多數秉持良心的教育工作者服氣?若是教育部與科技部急功近利,把重點都放在產學合作、職涯發展、技術轉移上,教學水準怎能不下降?若是知識分子在物質上與精神上都不得到適當的尊重,還有多少人願意為教育或學術獻身?長此以往,若導致多數教師看低自己的角色與地位,則更是悲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