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讀、不知習、不知省、不會問、不會思、不會辨的這一「空心世代」的形成,問題主要出在為政者錯誤的導向。近年來,院士、學混、事務官、政客──而非教育家,都能擔任教育部長!最重要國立大學的校長懸缺一年半,也不在乎!本應成為教育智庫的國家教育研究院竟變成了官衙;其院長更替頻繁,甚至事務官也能代理。「教育行政人」在各司、處間輪替,常常是外行領導,抓錯重點。[2]
教育部的官員愈來愈重視「競爭性計畫」與主導性的經費發放,而欠缺教育遠見;搞「表面評鑑」而非「後效管理」。教育投資不重視基本需求,致遭分散、稀釋。師資教育崩壞,年輕教師多使花招而不務實。而過去教改過程中層出不窮的各種粗率主張與荒唐舉措,已逐漸使在朝人士與民間教育團體都意興闌珊。教育界的老成逐漸凋謝,社會上關心教育發展的聲音趨於寂寥。
幾乎所有經濟專家都預測:今年全球的經濟景況不好,未來數年也不會樂觀。在全人類的發展行將步入亂局──經濟蕭條、能源匱乏、失業攀升、社會動亂的情勢下,又面對未來臺灣少子、高齡的社會,教育界的使命無疑是艱鉅的。如何培育新時代需要的人才,如何建立儉約的人生觀,如何提升社會的文化水準,如何重塑大學的學術風氣,正考驗著有識之士的教育工作者。
教育之病,實在病得不輕。治療重病,需要各科名醫會診,然後開出適當的複方,慢不得也急不得。具體的藥方自需要集思廣益,不克獲取於一時。在此且針對教育當局提出八項原則上的建言:
一、重點當放在教育,而不在改革;更不能為改革而改革。
二、教育的方向應使青年持有立足臺灣、胸懷中國、放眼世界的情操。
三、教育的內容要兼採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長,兼重理論與應用,兼顧質與量。
四、應重視學生的德性、康健與語文能力等的基本功。
五、要教導學生有憂患意識,居安而思危;有奮鬥意志,處困而不棄。
六、應去除「管理」心態,讓教育工作者秉良心從事教育,重振教師地位與自我期許。
七、要修改法令,導正中小學校裡教師會、家長會處處干預的不良生態。
八、應讓私人興學及民間教育更發揮功能,以補政府辦教育之不足。
[1] 2018年7月Times報發表的「THE世界大學評比」(入選 1,258校)及10月US News & World Report發表的「全球大學評比」(入榜1,250校),都明白顯示:中國大陸的高等教育發展快速,而臺灣原本的優勢盡失,前景更不看好。當年廣設高中、大學、研究所,以致教育資源稀釋而學生荒於嬉,種種後果已血淋淋呈現。
[2] 最近教育部要求各級學校將「程式設計」當必修課,就是一明顯錯誤的政策。要求所有大學(甚至每個學系)都開授「全英語教學」課,是另一個躁進的實例。至於大學通識教育不再受到重視,更顯示教育當局的無知。
*本文原刊《通識在線》,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