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聲唱一首林班歌
Tona malacinowas rowis sa ko losa' ako
Halafin ko nokay ako ina
micomod i roma a kitakit litemoh kiting
sananay ko kaying no padaka
awa ko sapafeli ma'emin no ina i loma' a maherek
Ya wina ako itira i niyaro'
aka lenaken ko lifon ako ina
cowa to ko kanga'ayan ko ‘orip no
fa'inayan i tenok no riyar
我忍著淚水離開妳 我的歸期不定
在異國港口登岸 白人小姐迎面相接
全部所得匯寄給妳
自己口袋無錢可花
母親請妳慎重開支 請不要亂花我的錢
因為男子漢在海上的煎熬是難以想像的
̶̶〈海上情懷〉
日落了,夜色漸漸籠罩那條入山的窄路,也爬上倒臥的樹木、新植的樹苗和砍草的鐮刀。眾人陸續回到工寮,緩下揮汗勞動的步調,趁著僅存的暮色煮食。總算能吃飯休息了。白天的身體為了金錢工作,夜晚的身體才能恢復一點自由。
飯後,工人們用零星的木柴生火,那火堆沒有日間豔陽的明亮,卻因漸深的黑夜更顯熾熱。思念也是。火光的暖意將沉沉的情感融化成歌:
自從和你相識以來
好像你在我的眼前 永遠永遠不分離
青青的高山 茫茫的大海
愛你像山海那樣深
當和你離別的那一天 我為你流下了眼淚
遙遠的故鄉 高高的月亮
請你抬起頭來看看那個星月光
走了一步眼淚掉下來
再會吧我的心上人……
(節錄〈涼山情歌〉)
日治時期,殖民政府開始大量開發台灣山林,參天的大樹正式變成標價的木材。要進入深山伐木,熟悉山林的原住民族青年當然是不二人選。祖先的樹被砍光以後,日本人仍繼續召募青年上山整地、砍草、造林,為「林班」的濫觴。長時間離家工作,閒暇時,族人邊烤火邊哼唱對家鄉的思念,唱出了一首首林班歌。
1949年,國民黨撤軍來台後,延續日治時期的林業政策,將大片的林地資源國有化。此外,更啟動了一連串「現代化」的進程,原先在山上傳唱的林班歌,漸漸在礦坑、遠洋和鷹架上響起……
上山砍草、勞動、歌唱
日本統治是原住民族第一次的現代化經驗,其中衝擊最深遠的改變或許是貨幣的引進。原先部落族人總是靠著自給自足,或和鄰居交換物資維生,但在此時逐漸有了金錢的觀念。為此,族人化身為勞動力,被迫離開原生部落「出勞役」,換取微薄的工資。1899年,日本政府在阿里山上發現廣闊的檜木群,於是展開大規模的開發與砍伐,原住民族青年的身影開始出現在深山的林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