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者稱「星期五拚未來」(Fridays for Future)運動的參與者是曠課生,質疑該運動的實質內容。這個青少年運動有多嚴肅?無論如何,這一運動已經給示威現象研究者留下深刻印象。
格里梅(Sebastian Grieme)正處於中學畢業考的緊張準備階段。但是,19歲的他目前卻每天花費12小時或更長時間,投入「星期五拚未來」運動。他指出,示威只佔一小部分,絕大多數工作需在業餘時間從事。昨天,他參與了共同訴求文件的撰寫、同運動的其他參與者作協商、為全國各地小組擬就准備發布的消息-從上午9點直到夜裡2點。
制定一份全國的、共同的運動訴求文件
格里梅是100人的「訴求文件工作組」成員。他們的目標:制定一份全國的、共同的「星期五拚未來」運動訴求文件。他們為此同科學家們對話、閱讀科學鑑定報告。格里梅說,他自己曾通篇閱讀聯合國氣候報告- 厚達150頁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
自去年12月中旬起,每到星期五,德國各地很多中小學生走上街頭示威,要求實行可持續性氣候政策。16歲的瑞典氣候保護活動人士通貝里(Greta Thunberg)是他們的榜樣。通貝里曾連續數星期罷課,引起國際關注,並導致形成全球範圍的星期五抗議運動。本周五(3月29日),通貝里將親臨柏林現場,支持德國學生們的運動。
批評者:氣候政策是「專家事務」
批評者稱,「星期五拚未來」不過是沒有實質內容的情緒性運動。自民黨主席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新近表示,氣候政策是「專家事務」。前柏林新克爾恩區(Neukölln)區長布施科夫斯基(Heinz Buschkowsky)日前在《明鏡》周刊上發表的一篇評論中稱,多數示威青少年有意曲解「未來星期五」,將其作為「曠課許可」。布施科夫斯基並非唯一發出這一指控者。
高中生格里梅對此類說法十分氣憤。他表示,林德納先生要求把相關事情交給專家,「那我就要問問,他是否通讀過IPCC報告」。至於曠課指控,予以反駁的不僅是格里姆。抗議現象研究學者所作的調查得到同樣的結果。康斯坦茨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所青年教授庫斯(Sebastian Koos)指出,曠課無論如何都不是學生們上街的動機。他曾詢問3月15日康斯坦茨示威行動參與者們,請他們談談動機。90%的人否認自己把周五示威作為曠課的好機會。庫斯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指出,示威那天,康斯坦茨刮大風、下大雨,天氣糟糕至極,誰若想逃學曠課,肯定不會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