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九二密使對九二共識的啟發

2019-04-10 07:10

? 人氣

前總統李登輝時代,兩岸「密使」避免了兩岸兵戎相見的意外。(新新聞資料照)

前總統李登輝時代,兩岸「密使」避免了兩岸兵戎相見的意外。(新新聞資料照)

日本產經新聞連載「李登輝秘錄」,第一篇就觸動了敏感神經——兩岸密使,而且在95年飛彈危機當中扮演了關鍵角色。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本文無意討論當時狀況,而是對李登輝在92年派出密使,終能在95年發揮作用,認為有益於今天兩岸互動的思考。尤其兩岸關係已經必然是2020年總統大選的最重要議題,92密使更有積極性的啟發。

日本產經新聞連載「李登輝秘錄」,談及當年楊尚昆對兩岸密使承諾不會攻打台灣,大標是:「飛彈打來,別慌啊」(產經新聞網站截圖)
日本產經新聞連載「李登輝秘錄」,談及當年楊尚昆對兩岸密使承諾不會攻打台灣,大標是:「飛彈打來,別慌啊」(產經新聞網站截圖)

且先回顧一段歷史:當年鄭經與康熙的兩岸互動。

鄭成功趕走荷蘭人是西元1661年的事情,那一年康熙即位(8歲),鄭芝龍在北京被斬首示眾,清廷頒布「禁海令」,將沿海居民內遷三、五十里,設界防守,期收堅壁清野之效。從此,東南沿海居民不得捕魚、通商,景況是「萬里皆邱墟矣」(清史紀事本末語)——當時康熙尚未親政,那是鰲拜的決策。

康熙親政之後,除掉鰲拜,決定招撫鄭經(鄭成功已死)。他派出親信大臣明珠為招撫大臣,到了福州。明珠派出兩名使節慕天顏與季佺,攜帶康熙詔書與明珠的書函渡過海峽,去見鄭經。鄭經只開啟明珠的信函,不肯開啟康熙詔書,季佺向鄭經表示:「殿下如果真的肯休兵,可以循朝鮮例:不登岸、不薙髮、不易衣冠。」鄭經認為,明珠的函中沒如此說,副使所言,不能算數,乃派出兩名大臣葉亨、柯平為使者,隨慕天顏、季佺回福州,並且以書信回覆明珠:「必須如季佺所言『三不』,然後可以議和。」

明珠要兩位使者從角門進入(不開中門相迎),兩名使者堅持「國使」身分,拒不由角門入,為此吵了數日,談判無法進行,最後雙方妥協「相見於孔廟」。兩名使者堅持「朝鮮不薙髮」模式,明珠沒辦法(表示季佺之前所言是唬爛),只好向北京請示。康熙敕諭明珠:「若鄭經留戀台灣,可任從其便。至於比照朝鮮、不薙髮則不便同意,朝鮮係從未所有之外國,鄭經乃中國之人……」明珠接諭,再派慕天顏到台灣,鄭經針對康熙所言反駁:「朝鮮不是箕子後代嗎?如果一定要削髮,我雖死不從。——談判破裂了,可是北京和台灣之間「自是使節頻通,相安無事」。

像不像現在的兩岸關係?

重點在於「使節相通,相安無事」,只要有使節往來,事情就有溝通管道。李登輝那時候,還不能公開跟北京來往,只能派出密使,但就因為有著那麼一條「暗渠」,1995年的飛彈危機就沒有做出錯誤的決策。

對比當前的情況,蔡英文關閉了幾乎所有明的/暗的「渠道」,並且在三月底中共軍機越過海峽中線時,放話「下令空軍強制驅離」(希望只是臉書放話,不是三軍統帥正式下令),那剛好是「使節頻通,相安無事」的相反,不曉得什麼時候會擦槍走火。

本文的主旨則在於,現在有些人把「談」說成洪水猛獸,好像只要一「談」,台灣就被「賣」了。但恰恰相反,兩岸敵對/開戰的結果是「萬里皆邱墟」,而只要還有「使節往來」,雙方就能減少因誤判而釀成的危機。

這也是本文標題的意思所在:有使節來往,沒有共識也沒關係,就如前述故事裡,雙方各執一端,完全沒有彈性空間,不但能夠相安無事,《清史紀事本末》在前面那一段之後記載:在往後的四、五年當中,鄭經在台灣開闢商埠與西洋各國互市,農產也歲歲豐收,台灣人口繁衍,實力大增——這才是當前台灣人民真正想要的(韓流就是佐證)。相反的,如果關上門不相往來,然後在國際上/媒體上/網路上事事唱反調,那樣的話,即使口頭上承認九二共識,還是不成的——李登輝秘錄揭露的那一段,口頭上完全沒有「九二共識」,卻能化解打飛彈的疑慮。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