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太空探索與民族主義─看台灣被認同的渴望

2019-04-13 06:00

? 人氣

中央研究院10日晚間舉辦「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計畫全球同步記者會,公布人類史上首次黑洞影像。會後研究團隊合影留念,圖中為中研院長廖俊智。(截圖自「事件視界望遠鏡」全球記者會影片)

中央研究院10日晚間舉辦「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計畫全球同步記者會,公布人類史上首次黑洞影像。會後研究團隊合影留念,圖中為中研院長廖俊智。(截圖自「事件視界望遠鏡」全球記者會影片)

「記得仰望星空,別低頭看腳邊。」──英國理論物理學家 史蒂芬霍金

太空探索與民族主義

太空的深邃神秘,吸引著古人的仰望,因此中西都有許多燦爛的神話傳說。而近代美蘇冷戰的科技競爭下,由蘇聯1957年發射成功的史普尼克1號(sputnik)衛星開始,更將科技戰延伸到了宇宙。從此,儘管天文的探索、太空科技之發展,本應該是價值中立的、科學的,但從此人們在星空下的一舉一動,就緊緊地與民族主義(nationalism)掛鉤在一起,成為人們建構共同體、宣揚民族主義時的一個重要資源。科學研究,從來就不是單純的科學而已。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事實

4月10晚上9點7分,人類史上首張黑洞的「照片」揭曉,引起全球轟動。而這個「事件視界望遠鏡(EHT)」計畫的目的,是透過全球各地眾多的望遠鏡形成「望遠鏡陣列」,以形成直徑大地球的望遠鏡,以觀測黑洞。中研院所主導的「格陵蘭望遠鏡」於去年四月加入此一計畫,台北也成為全球直播的六個城市之一。

黑洞(AP)
黑洞及黑洞陰影的視覺影像。(AP)

台灣人對此一國際參與,難掩興奮之情,光榮、驕傲、自信充斥在網路上,連一時之間原本最熱門的政治話題:「民進黨初選延後」、「吳敦義不選總統」等消息的網路聲量,都被強勢壓過。

台灣人藉由此一國際參與,證明了自己科技的進步並找到在世界中的位置。就這樣,原本應該價值中立、科學的天文突破,使在國際上備受打壓的台灣人感受到無與倫比的自信。這一科學的突破、參與,的確將成為台灣型塑認同、強化民族主義的資源。

美國與蘇聯的「太空競賽」

在美蘇冷戰中,太空競賽(space race)成為雙方角力的一個重要戰場,這是因為先進的技術,將很大地決定戰爭的輸贏,此外,當時美、蘇兩國也藉由各種技術的突破、發展的指標,以證明自己的「意識形態」的優越性,這在冷戰中是非常重要的。

蘇聯挾持著由納粹德國俘獲的人員以及舉國的大量投資,在1957年贏得了第一場的勝利:「第一顆進入行星軌道的人造衛星」,而兩年後的1961年,蘇聯太空人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成為「首個進入太空的人類」,更是另一個高峰,加加林本人的微笑,甚至被說成是「化解了冷戰」,蘇聯對國家、意識形態的自信,自然有了無與倫比的自信,以至於今天加加林都還是俄羅斯國家的重要「認同符號」。

20190412-作者指出,在美蘇冷戰中,太空競賽(space race)成為雙方角力的一個重要戰場,這是因為先進的技術,將很大地決定戰爭的輸贏。(作者提供)
20190412-作者指出,在美蘇冷戰中,太空競賽(space race)成為雙方角力的一個重要戰場,這是因為先進的技術,將很大地決定戰爭的輸贏。(作者提供)

美國在太空競賽中,起初雖然落後,以至於美國人陷入了深深的恐懼之中,而蘇聯人的成功所造成的恐懼,使美國人下定決心,1958年成立美國太空總署(NASA),最終,1969年阿波羅計畫成功登月,那句朗朗上口的「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遂成為全人類的記憶。登月計畫、太空探索的種種,從此在美國的流行文化、電影中扮演一定的角色,成為型塑美國人認同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升了美國人對國家的信心、驕傲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