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昇機灑錢」的內涵究竟為何?此說法最早的提出者是已故經濟學者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該學者同時是1976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他亦是貨幣理論學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傅利曼早在1969年時,就已經使用直昇機灑錢此種比喻或假設為例,來說明政府可以使用大量印製鈔票來對抗通貨緊縮。因為政府經由大量印製出來的鈔票,藉由直昇機自空中撒下,供人們去撿拾;簡單而言,就是直接把錢送到人們的手上,而撿到錢的人們,就可以拿去消費,進而刺激經濟,終結通貨緊縮的現象。不過在當時,這只是他提出來的一個比較極端、且富創意的論點,並試圖用此比喻來解釋背後的經濟理論思維。當然,前美國聯準會主席柏南克與許多的經濟學家,曾經在學術上進一步去探討此種論述的可能性,並試圖詮釋此種結合財政與貨幣的新政策工具,或可稱之為債務貨幣化(debt monetization)。
理論上,傳統或非傳統的貨幣政策,主要就是透過金融體系(像是商業銀行)來引導資金或借貸的流向;而貨幣政策之所以奏效,就是透過此種傳導機制(傳導機制有許多管道,這當然只是其中之一),來影響實體經濟。不過,當此種管道不順暢時,多數時候是因為在景氣不好的情況下,不管對企業或個人而言,借貸需求會相對的減少很多。同樣地,銀行體系在景氣壞時通常就會對於原本的借貸業務相對謹慎,甚至可以說是採取保守的態度,以避免新壞帳的產生;或是讓原本就已債台高築的呆帳問題雪上加霜。因此,「直昇機撒錢」的想法,在近幾年,就曾經屢次不斷的被提出來討論;討論的理由無他,就是想省略傳統的銀行信貸媒介平台,直接把錢送到政府的手上(也可以再轉到民眾的手上,實際的操作端看如何設計政策),以藉此加快與提升資金傳導的流暢度;此方式乃因深信多數人應會花掉他們認為從天掉下來的錢,也因此可以帶動需求的上升,並加速經濟活動的推動,物價也會隨之上揚,藉此讓通貨緊縮在無形中逐漸消散。
筆者認為倡議此政策者的主要論點,是因目前可想的到的政策工具幾乎已經使用殆盡,且政策效益的邊際效應越來越小,同時因擴大舉債的財政政策空間,也已被居高不下的公共債務而壓縮到所剩無幾。這種讓央行印錢,並直接把送錢上門的財政與貨幣的混合政策,不僅可以達到保證需求會因為公共支出擴大而受惠;且私部門的手上可支配的資金,亦會因為政府直接的補助或減稅政策,而讓財富效應更為顯著,不過前提是私部門能夠真正地支出新取得的部分財富(相對於量化寬鬆的政策,因為政策的直接對象金融機構,所以效益只能間接地轉給一般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