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Uber的估值,若以 Lyft當今160.8億美金市值作為指標,依營收規模約略乘以4 倍,也不過643億美金,遠低於Uber自己預估的1000億美金。若Lyft股價繼續下跌,在兩家企業業內皆為虧損的情況下,投資人得不到一個底,要再跌一半也是可能。恐怕只有等到Uber業內轉虧為盈,或者其聯盟自駕技術又邁過一個里程碑,才能見到比較穩定成長的股價表現。
看起來已被控制住的營運虧損
Uber的公開說明書顯示,經歷連年虧損後,這家公司在2018年是賺錢的。但這主要因為出脫東南亞與俄羅斯市場的業務,總共賺進32億美金,屬於一次性收入。Uber的營業活動仍然虧損,業內收入為負。
不過2018年業內虧損30億美金,已經比CEO Khosrowshahi上台前的2017年業內虧損少了25%,扭轉Uber業內虧損年年增高的局面。這主要是因為新任CEO節制了各項行銷與營運開支的增長,讓營運規模上去後的規模經濟效益顯現。
然而這樣的態勢能否持續,除了取決於競爭情況、各地政府升高的要求,還有未來在自動駕駛研發上的支出。Khosrowshahi對此已做好對投資人描述的框架,將網路叫車與外賣配送合成所謂「核心平台(Core Platform)」,排除任何自動駕駛上的支出,為的就是要告訴投資人這個「核心業務」在2018年已經開始賺錢。
比較Lyft在自駕方面的可能支出,雖然Lyft表示將投入自動駕駛的研發,但以Alphabet對待Uber的歷史,可以預期實際情況應該是想要全盤掌握自駕科技的Alphabet會負責大部分的研發支出,而Lyft只要持續增長網約車市佔率就好。Uber因為所屬陣營性質不同的緣故,需要自行負責自駕技術中至少是大數據學習與作業系統方面的研發。
因為自動駕駛技術全面上路還有很久的時間,以前述邏輯推演下去,投資人可以預期中期而言,Lyft有機會比Uber更早產生營運收益,但是長期而言,Lyft卻不會有Uber可能佔有的無人駕駛方面的壟斷性位置。
可支應公司成長的財務體質
Uber自從產品上線,總共募了240億美金,其中還包括貸款。這對一家新創企業是天文數字,尤其幾年來,Uber除去賣掉業務所得的EBITDA都是負的,也使投資人在公司發布公開說明書前擔心其財務體質。
但Uber公開說明書中的財報顯示,其上市募集的資金並不需要用來還債,而的確可以進行研發、併購與開拓業務。因為Uber一直以來的特別股融資,只要上市就會全數轉成普通股,不會對公司造成償債壓力。而雖然自2015年便開始貸款,但除了2018年,並沒有淨負債。2018年雖有4千6百億美金淨負債,仍等於貸款大部分沒有花掉而成為現金儲備,是管裡團隊一種未雨綢繆的做法。同時,由財報來看,帳上現金要支應未來三年的償債需求綽綽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