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一天專欄:台灣金融科技監理新願景─FinTech Taiwan專訪

2016-05-19 07:00

? 人氣

央行用區塊鏈技術發行數位貨幣是否會影響金融體系創造信用的能力?
金融科技的發展浪潮除了帶來交易型態、商業模式以及產業地貌的改變外,也將衝擊傳統金融監理的理論與實踐,進一步將金融監理推向新的境界。

Q:這份白皮書所體現的新思維還有哪幾個面向值得注意?

A:白皮書對法遵科技(RegTech)多有著墨,對提升台灣金融監管的綜合素質提出許多指引。法遵科技不只是「廣泛蒐集各國金融監理制度與法規要求,提供分析與管理的工具,能自動協助金融機構遵守法規要求」,更可以進一步協助金融監管者有效地針對個別金融機構就各類監管指標的合規程度進行即時與自動化之監控,將是國際上非常重要的趨勢。期盼看到更多金管會於未來將如何運用法遵科技協助其進行監理的想像與規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另外,白皮書中關於建立金融資安資訊分享與分析中心(Financial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Analysis Center, F-ISAC)的建議,很值得推崇,這樣一個連接各業別之金融機構的資訊分享中心或可考慮導入認許區塊鏈與智能合約作為該中心的基礎設施,並進一步將之建構為針對金融業整體的資訊分析、資安警示與系統性風險即時預警的金融監理儀表板。

白皮書建議在短期內「開放金控體系下設立「身分認證中心」,讓各子公司可透過相互認證,為客戶建立單一登入機制」,而長期則研議建立身分識別服務中心,由公正專業之第三方機構,提供各類身分識別工具與識別機制之服務,以API介接內政部自然人憑證管理中心、臺灣網路認證憑證中心、各金融機構、及其他可提供身分識別資料之諮詢單位,並協助發展各式身分識別技術。此構想可以透過區塊鏈技術加以實踐,並有效提升資訊安全。這將是金融監理的創舉與核心。

金融監理中消費者保障與洗錢防制的兩大核心任務,通常需要透過金融業者嚴格遵守並執行認識客戶(KYC )的作業程序方能具體實踐,而KYC也是金融業者評估客戶風險承受能力以及實現風險管控的重中之重。傳統的KYC透過業者與客戶間的『真實人際互動』來達成,而金融科技服務下的客戶身份核實、信用紀錄與償債能力查核以及風險取向等,則必須透過『數位方式的互動』方能實踐;因此KYC將變成KYDC(Know Your Digital Customer/認識你的數位客戶),其成敗關鍵將在於金融業者對其客戶乃至潛在客戶之包含消費行為模式在內的各種數據資料蒐集及有效分析的能力,而非單純的臨櫃問答或問卷式的資料蒐集。 

一旦身份識別工具與機制之單一集中化服務發展起來,未來亦可考慮建構一套數位身份法制與監理框架(Legal and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Digital Identity),釐清因此一身份識別服務所衍生的各種潛在法律爭議。這也是一個與數位人權息息相關的根本議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一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