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坦威手工製琴世界聞明,但在一九六零年代中期卻被從日本來的自動化製造山葉鋼琴迎頭趕上。史坦威衰敗的主因是太執著於工藝技術,無視科技發展與自動化。
未能記住過往的人,注定重蹈覆轍。—喬治.桑塔亞那(George Santayana)
遭逢危機的王朝
在曼哈頓中城一八五三年,德國移民亨利.恩格爾哈德.史坦威(Henry Engelhard Steinway)在紐約成立鋼琴製造公司,希望藉由「比許多醫師對待病患更仔細的方式,認真看待每一台琴,打造出最優秀的鋼琴」,史坦威的輝煌歷史就此揭開序幕。
超過九成的演奏家,選擇史坦威鋼琴當自己的演奏樂器,其中包括霍羅威茨(Vladimir Horowitz)、范.克萊本(Van Cliburn)、朗朗等傳奇大師。許多人心中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鋼琴家魯賓斯坦(Arthur Rubinstein)曾表示:「史坦威就是史坦威,世上沒有其他琴能像史坦威。」
史坦威鋼琴被擺放在白宮等富麗堂皇的豪華住宅,也被擺在史密森尼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ion)等首屈一指的博物館,占據全美音樂會與大型交響樂團的舞台及錄音室。
史坦威創下種種豐功偉業,但過去五十年的財務表現,一直不是很亮眼。管理階層再三遭逢危機,公司逐漸走下坡。一九二六年時,史坦威賣出史上新高的六千二百九十四部鋼琴,二○一二年只剩兩千多台。全球最優秀的鋼琴製造商,也抵擋不了衰退的命運,這是怎麼一回事?
山葉崛起
日本人向來對音樂懷有嚮往之情。若能精通樂器,家裡有一台鋼琴,長久以來象徵著成功、高教育水準與世界觀。強勁的戰後經濟成長,加上全國對西方音樂深感興趣,帶給山葉龐大的國內市場。
日本幾乎人人都買得起鋼琴,鋼琴銷售量在一九六○年代激增至史上新高,製造量爆增四倍,自一九六○年的兩萬五千台,一九六六年飆升至十萬台,山葉自此成為全球最大的鋼琴製造商,產量是史坦威的十七倍左右。
為滿足供不應求的市場,山葉工廠的許多製程開始自動化,盡量刪除人工手動操作的製程。膠合板進入壓合機塑形前,只需要兩名員工引導木板,接著靠高頻固化法,琴框的黏著劑十五分鐘就能乾燥,整個製造流程都將差異最小化,高度的一致性和史坦威高度人工密集的手工藝製造是兩個世界。
人人都知道,山葉的工程師定期購買史坦威的平台鋼琴,拆開研究、學習史坦威的製法。某位資深史坦威經理表示:「如果拿史坦威鋼琴去考山葉和史坦威的工程師,我不曉得誰的分數會比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