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中國的衝突勢不可免,兩國花費數十年建立的善意基礎正在迅速瓦解。」美國「亞洲協會」2月在一份中美關係評估報告中如是說。
今年是美中建交40週年,但隨著貿易戰全面升級,兩國關係來到數十年來的新低點,許多智庫、學者均表明對中美關係的長期發展並不樂觀。《美聯社》(AP)11日分析,雖然貿易戰的確為中美關係帶來艱鉅挑戰,但華盛頓與北京當局的歧異早已超越經貿層面,《美國之音》(VOA)也指出,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競爭關係絕非一紙貿易協議可以解決,即使兩國最終達成協議,也只是在日益擴大的裂痕上貼上一枚「OK繃」。
許多人曾經樂觀認為,隨著中國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納入全球經貿秩序中,與世界的交流將使中國在經濟和政治面向逐步開放,向資本主義民主國家靠攏,但此後的事態發展卻不如預期。
中國不再韜光養晦 美國備感威脅
《美聯社》分析,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是中美關係產生質變的轉捩點—美國陷入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超級強權的光環黯然失色,與此同時,中國則趁勢崛起,透過政府大規模的刺激內需計畫,交出亮麗的經濟成長數字,有不斷擴張的經濟實力為後盾,充滿雄心的中國也一改過去「韜光養晦」的發展策略,亟欲在國際社會發揮影響力。
現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對內不斷擴張權力,推翻共產黨過去建立的集體領導傳統,更在去年修憲廢除任期限制。對外,習近平提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毫不掩飾對南海的軍事野心,香港的自治權大幅遭到限縮,台灣也面臨與日俱增的武統壓力。
而在經濟層面,北京當局提出「中國製造2025」,揚言要在人工智慧(AI)與機器人等領域居於全球領先地位,卻也引爆華府不滿,指責中國透過大量補貼本國企業、竊取商業機密與智慧財產權,強迫外國企業移交技術等方式,不擇手段達成目標,要求中國遵照美國的規範,也成為中美貿易談判的核心爭端之一。
美中兩國對抗已經超越商業協議的解決範疇
亞洲協會(Asia Society)指出,許多美國意見領袖開始把中國視為威脅,認為中國透過不公正的手段削弱美國經濟,對美國國安造成威脅,更挑戰了美國的民主價值。相反地,中方則認為美國為了延續在國際社會的主宰地位,千方百計遏制中國的崛起。
駐北京的記者舒曼(Michael Shuman)7日在《彭博社》(Bloomberg)發表評論指出,美中有沒有協議一點也不重要,協議不會改變北京對高科技行業的扭曲的補貼。即便達成協議,所謂的「執行機制」最終也會淪為兩國無休止的互相指責。美中兩國的對抗已經超越了商業協議的解決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