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市府上任後,一下子便出手台北市牽涉戶數最多、整合最困難的兩處整宅都更案。如今兩社區各種整合、弱勢、安置問題一一浮現,主導北市公辦都更計畫的副市長林欽榮在接受《風傳媒》專訪時強調,公辦都更是政府公共職能的展現,但像這樣大規模的公辦都更,仍難免出現弱勢被排擠的仕紳化現象,市府能做的,是盡量公平分配、照顧各種不同族群和部門。以下是訪談記要:
問:為什麼上任後一直主推公辦都更?
答:台北市平均屋齡31.53年,是老齡化城市,更新是一條必須走的路,但也不需簡化成強拆,最重要的是政府的角色職能能否發揮。1998年台灣發布《都市更新條例》,走到最後的結果卻是制度扭曲,變成建築物改建獎勵分紅辦法。
都更條例造就的困境,一是政府職能被限縮、去化,從實施者退居到拿容積獎勵的人,把都更留給私人拼鬥;二是系統不透明,條例居然沒有一條明白要求更新前後的利益要公開表示。用我的話來說,樓上樓下幾戶永遠認為自己的房子最值錢,導致建商所有談判都只能私下進行,走入相互無法揣測理解的權利分配;三是都更過程中不願意搬遷的人雖然是少數,但權益卻沒有被照顧,私人開發商說到底也沒有義務照顧那麼多弱勢;最後,該被更新的地段沒有被更新,只有地段好的、好談的才會都更,沒有政府具指向性的意志介入,更沒有政府公共職能的貫徹,這完全悖離一開始改造城市機能的初衷。
公辦都更能力有限 但確保利得合理分配
要改變,我們必須以公辦都更為主要戰場,但不要冀望公辦都更有多大能量,公辦只做做大面積、做關鍵的改造。公辦都更雖然能力有限,但有幾個我們要列為關鍵,第一件事就是權利變換要公開明示,沒有黑箱;二是效率化;三是政府必須調度借用市內各種資源,降低都更中的遷移陣痛,像中繼宅就是一個例子;四是要避免仕紳化,仕紳化不是你求的、無法防範,但重點是我們當下做的事情要確保利得合理分配。
台北市必須拿出成績,這是人民的期待。斯文里、南機場兩個案子很具指標性,市府壓力很大,進度也很緩慢,如果快,我們就「神」了。都更之所以快不起來,是因為公辦都更仍舊是整合私有產權,要不斷溝通、讓大家對整宅的想像有一致性,而不是政府來炒房。當大家有認知公辦都更是要一起改善居住空間,後面的流程進度才會加快。另外我們人力也不足,以台北市的公辦都更戰略思維來算,還需要都更處現有人力的10倍以上。最後我們可用的財務工具也不夠,都更基金從中央到地方都應大幅修改,要補貼利息、照顧弱勢、更應該考慮發行公債,幫忙地方政府做公共目的的都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