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市府大膽接下前朝不願處理的南機場和蘭州斯文里都更,號稱將以公辦都更方式解決過往權變條件不清、公益性不足等問題。如今看到市府的相關政策仍只繞著「一坪換幾坪」打轉,專長都市社會學、社會設計的台大社會系教授陳東升認為,北市府其實可以「大膽一點」,用兩處整宅都更做標竿、打破住宅私有的傳統觀念,以合作經濟的方式真正落實居住正義。以下是訪談記要:
都更墊高房價 弱勢會更弱勢
問:公辦都更,哪些人會受影響?
答:像蘭州、斯文里的房子,都更完一坪大概70幾萬,意即房子就算只有10坪也要700萬,有的住戶住不起,只好賣掉權利搬出去。至於租戶現在租金5、6千,當房價變成75萬一坪、租金也漲成2萬4千塊,可能就是他家庭一個月的收入,自然也租不下去。
新搬進來的人有能力負擔房價,當然也有能力把房價再炒高。除了住戶、租戶,沒住在那的人也會被影響。蘭州、斯文里若維持現在的狀態,周邊房價會被咬在一個位置上,但這裡一旦都更,房價漲成一坪75萬,周遭房價一定漲到8、90萬。如果舊市區都漲成這樣,那平均房價會不會整個上來?整體來看,台北市原來負擔不起居住成本的人可能會變得更弱勢。
「公辦都更若採市場邏輯 能有什麼理想?」
問:你認為現在台北市的公辦都更出了哪些問題?
答:當我們談居住正義,是要視居住為基本權利,這項權利指的不止是房子的空間大小,還包括有需要的人需求是否被滿足。若要談公辦都更,應該要建立公共性,而不只是把房價炒高。可惜現在的政策都是開發主義,硬體取向,房子舊了就拆掉,導致現在住戶的想像就是一坪換一坪,負擔不起後面貸款的就走人,導致原有的社會關係完全破裂。
公辦都更的邏輯若還是市場邏輯,能有什麼偉大的理想?市府現在說要把部分撥來做社會住宅,總共2萬戶社會住宅,但一戶20坪、租金要2萬多塊,跟現在年輕人的收入怎麼比、誰可以住進去?光是聯開宅就租不出去,怎麼保證現在蓋的2萬戶社會住宅租得出去?現在重要的是租金補貼,一戶20坪,一坪造價10萬,拿這些錢來租金補貼,能補多少?最重要的是你可以改變價值、改變一種生活方式,證明只租不售是有可能的,是有尊嚴的生活方式,不是嗎?
問:你覺得台北市的公辦都更可以有什麼新的想像?
答:現在都更講一坪換一坪,還是在談市場經濟的邏輯,用市場價格來估算居住這件事。但公辦都更有沒有可能帶來另一種非市場的邏輯、比如說合作經濟?房子蓋起來後,我們能否沒有財產權;或是有財產權、但是用共同股分、合作社的方式來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