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辦都更大概是今年上半年火紅的關鍵字之一。
政委張景森一篇「文林苑支持者真可憐」的PO文,趕在新政府上任前引發第一波公關危機。張景森數日後在臉書上發表千字道歉文,強調都更應把公共利益擺第一,也因此主張由政府主導的公辦都更才是串連兩者的關鍵。
【小辭典】公辦都更
公辦都更的邏輯是,既然民辦都更多以利益為導向、導致權利變換或拆遷爭議,乾脆由政府自己辦。由政府做莊辦都更,一地都更與否會以公益必要性為衡量重點,房價不會是關鍵;每戶一坪換幾坪、條件都會一樣,住戶間就不會彼此猜忌,市府也可「靈活」運用各種決策工具調整容積,並分回公宅或公共設施。
北市10大旗艦計畫 規模近百公頃
張景森的主張,和台北市長柯文哲的政策不謀而合。面對前朝包含文林苑在內的各種都更爭議,柯文哲改推公辦都更,直接在全台北市揀選10個「旗艦計畫」,號稱將藉規模近百公頃的公辦都更「活化都市機能、提供公共住宅、落實居住正義」,頭兩個上榜的,是位在大同區的蘭州國宅和隔一條街的斯文里整建住宅,以及中正區南機場夜市旁的南機場整宅,加起來共有3300戶門牌。
台北市選定的兩處整宅和一處國宅,是當年市府為了安置違建戶以及因道路拓寬所產生的迫遷戶所建。落成於1960年代的住宅,每層住有2至4戶、大小則從8到16坪不等。3000戶人家在這成家立業,按生活需求改裝公寓,有錢點的買下隔壁間打通,沒錢的就在頂樓、陽台搭鐵皮違建。原本4層樓的大廈,竟逐年長高、長胖。
半個世紀間,幾幢整宅隨著居民益發衰老。樓梯間原本刷白的牆面,逐年被滴漏的污水和腳印染黑;牽連在天花板上的線材斷裂、垂落,和龜裂的牆壁交錯如蛛網;從牆縫、門縫、窗縫鑽入的不止是混著污水氣息的油煙味,還有終年散不去的濕氣和黴氣。此外,隨著整座城市變得富有,電梯華廈、健身房、游泳池成為應有的居住配備,一度是進步指標的整宅悄悄地被理想房屋的清單除名,房價也因此變得便宜,租金一個月最多不過7000元,成為經濟、社會上相對弱勢的居民的首選。
老人多、中低收入戶多、新住民多
轄區涵蓋多數南機場整宅的忠勤里長方荷生形容,南機場住戶有三「多」:老人多、中低收入戶多、新住民多。依目前OURs都市改革組織初步所做的家戶調查統計,三期2108戶住宅中,有51戶獨居老人,193戶中低收入戶和低收入戶,另外領有身心障礙手冊的則有303戶。而這些在社會上相對弱勢的住戶,又有大半是以租屋方式住在這。
另一邊的斯文里整宅,矗立超過50年,同樣引不起月領30K以上都市人的注意,但卻是金字塔底層的人世代蝸居的角落。走一趟斯文里三期整宅,不少住戶早年都在清潔隊工作,如今則靠領退休金或低收補助過活,共計三期中低收入戶、低收入戶、身心障礙和獨居老人佔總戶數的6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