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金管會找先後找了銀行、保險、投信投顧等多一家公會,說不僅金融業者,連上市櫃公司都要大搞天使基金;依照估計,台灣每年可增加數百億左右的天使基金,確實是好魄力、大手筆,台灣不用幾年就可成為「天使王國」,產業興盛、經濟繁榮、新創事業滿街跑,實在是好棒棒。
既缺風險意識又乏職責觀念
金管會說要金融機構每年提撥盈餘的2%作天使基金後,又再接再厲的要上市櫃公司也提撥1-2%盈餘作天使基金。金融機構每年盈餘約5000億,上市櫃公司盈餘超過2兆,所以每年可用來作天使基金的資金就有300-500億。
不過,金管會真的是完全缺乏風險意識、也搞不清楚自己的職責,更完全畫錯重點。
金管會是金融機構的監理單位,傳統上是屬於踩剎車、避免金融單位風險太高的單位,核心職責在「維持金融穩定」;縱然其亦有協助金融產業發展的責任,但也一定是在金融監理風險無虞下為之。此外,金管會也是所有上市櫃公司的主管機關,其職責是監督上市櫃公司的財務與營運之健全與透明,保護投資人。
比經濟部還經濟部
但金管會捨其核心職責不顧,要大推天使基金,儼然是響應新政府的強化扶植新創事業,協助產業發展(而且是所有產業),簡直「比經濟部還經濟部」。
而根據行業統計,新創事業風險高、失敗率也高,更需要有專業人才評估決定投資標的。即使是號稱專業的風投、創投,在「天使階段」的成功率亦低到只有1-2成。金管會要該追求低風險與穩定的商業銀行、保險業都搞天使基金,顯然毫無風險觀念;要上市櫃企業也搞,更是離譜─莫說那些資本額數億、只專精1、2個產業與專業的中小型企業,不可能有專業人才可評估投資標的,即使大型上市櫃企業,亦未必有此人才。
金管會也許辯駁說要大家成立天使基金,「不是強制」,而是勸導,因此沒關係。坦白說,這點金管會又太小看自己、低估自己的影響了。對那些受高度監理的金融機構而言,業界都心知肚明:金管會放個屁,都要聞香買單,否則未來日子可能不好過;金管單位也很容易對乖巧、追隨自己政策的金融機構,給予審查上的「好處」─不為難、產品審查快速過關、甚至金檢時更「友善」。上市櫃公司雖然受到的管制監理程度較低,情況亦雷同。因此,這種餿主意,金管會是連提都不該提,更別說拿來當政策推動了。
畫錯重點,台灣不是缺資金
更重要的是金管會畫錯重點,台灣投資少、新創企業更少的原因,不是少資金,而是沒有好的投資計劃與機會,金融機構滿手資金放不出去,上市櫃公司抓滿現金不知擺那。至於為什麼看不到好的投資機會,原因很多,每個人的看法也不同─可能是台灣投資環境惡化,可能是舊產業周期已到盡頭,尚未看到新的明星產業,也可能是法令制度不利新創事業,甚至可能是台灣缺乏創業風氣、同時也缺少有能力評估新創事業的人才;這些因素讓台灣創投從過去二千家減少到剩3百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