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沙龍專訪》不生孩子引發國安危機?人口學家貝斯圖:少子化是表象,真正問題在於這些社會文化

2019-05-27 08:58

? 人氣

台灣少子化現象引發各方高度關注。(甘岱民攝)

台灣少子化現象引發各方高度關注。(甘岱民攝)

少子化有多嚴重?前總統馬英九將其稱為「國家安全威脅」,前台北市長郝龍斌說,愛台灣最具體的行動就是「多生小孩」。政府祭出各種生育補助、育兒津貼,但台灣出生率仍是全球最低,重賞之下看來不必然有「勇婦」。讓男性一起帶小孩能夠鼓勵辛苦的媽媽們多生一胎嗎?西班牙的經濟學家卻發現,請過育嬰假的爸爸們竟然不願意再生下一胎。面對頭痛的少子化問題,政府究竟該怎麼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舊思維將少子化視為問題,但真正問題不是少子化,而是為什麼體制與社會讓人們不想生孩子。」現任香港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人口學家貝斯圖(Stuart Gietel-Basten)解釋,過去慣於用來解釋少子化的原因不外乎育兒環境不佳、小孩教育費高昂、照顧小孩影響工作成為職涯發展的阻礙等;但貝斯圖認為,鼓勵加班的職場文化、家庭工作分配不均、婆媳問題,以及傳統「先有家庭再有小孩」的觀念侷限,才是一道道阻擋在通往「生孩子」道路上的關卡。

不生小孩是自私、不負責任?貝斯圖:負面批評不能解決問題

20190526-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邀請貝斯圖(Stuart Gietel-Basten)教授探討少子話問題。(魏嘉瑀攝)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邀請貝斯圖(Stuart Gietel-Basten)教授探討少子話問題。(魏嘉瑀攝)

在香港、台灣和日本這種鼓勵加班的職場文化之下,貝斯圖假設,一個人對工作成就和成家生子的期望一樣,若天天準時打卡下班,老闆必然對他觀感不佳,「他加班工作可能會有升遷機會,但他若選擇下班約會,也不見得戀情就會有結果,不下班約會對戀情也不見得有影響。選擇加班的風險就比下班的風險小,人們自然而然就會選擇加班。」於是不約會、不結婚、不生小孩形成循環,但社會再卻將這群人貼上「自私」、「不負責任」的標籤,「負面批評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因為不生小孩不是問題,而是問題產生的『現象』。」

少子化不是依靠補貼、津貼或是在公司附設托兒所就能解決的問題,「日本有些企業在辦公室附設托兒所,讓爸媽可以安心加班到晚上九點十點,結果爸媽還是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孩子。」貝斯圖認為,從職場文化到社會觀念都要進行一番革新,「我們社會能否把在家育兒視為一項偉大的工作,而不是一件工作之外的附加事項。」

「少子化等同危機」觀念根本有問題

20190526-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邀請貝斯圖(Stuart Gietel-Basten)教授探討少子話問題。(魏嘉瑀攝)
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邀請貝斯圖(Stuart Gietel-Basten)教授探討少子話問題。(魏嘉瑀攝)

然而貝斯圖話鋒一轉,從根本上質疑「少子化等同危機」的觀念。他指出,少子化與高齡化被全世界各國視為威脅,原因在於這兩種現象將導致人口減少甚至負成長。但是,誰決定台灣的人口必須要高於2300萬或是維持在2300萬,而不是2000萬或2100萬?工作年齡人口從15歲到64歲,如此的思維框架是在20年、30年前制定,還符合當代的人口結構嗎?

他笑說,65歲真是一個神奇的數字「難道一過65歲,人就會一夕間老到走不動?」實際的狀況是隨著醫療進步,許多人到了70歲都還在工作。從人口結構圖來看,1970年代的台灣人口結構圖與現在的相比,確實非常「漂亮」,但現在台灣的人口素質:健康、教育程度等,一定都比1970年代更好,這些都是單從人口結構圖看不出來的特質。貝斯圖認為,少子化、高齡化應該被視為一種訊息,政府從這些訊息可以預測未來的人口圖像,去制定更適合未來人口樣態的政策,例如改善長照或提高勞動年齡,而不是看著數字恐慌。

喜歡這篇文章嗎?

魏嘉瑀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