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官媒《人民日報》自5月14日至22日,針對中美貿易之爭,一連刊出署名「鐘聲」的九篇評論文章。「鐘聲」意指「中國聲音」,當然就是代表中共領導階層的意思。這九篇文章,對應1963年中蘇論戰時,中共發表的「九評」,因此被稱為「新九評」。但如果比較新舊評論文章的內容,「新九評」是針對加徵關稅、強制技術轉移、盜竊知識財產權等老問題進行論述,而中共對這些問題的立場,早已公諸於世,大陸民眾也已心知肚明,中共沒有必要擺出這麼大的陣仗來熱炒冷飯。所以,和九評不同,新九評的文章內容沒有很高的理論層次。中共不是想藉此和美國進行一場論戰,更何況川普忙於競選連任,恐怕也不會在意中共說些什麼。
中共訴求的對象應是「出口轉內銷」,以中國大陸內部為主,對民眾進行精神教育。但鑑古知今,我們還是可以據此探究,在這場中美貿易戰裡,北京在意的是什麼,期待的是什麼。
「九評」是六○年代初,根據毛澤東指示,由鄧小平直接領導的一個小組負責撰寫,從1963年9月6日至1964年7月14日,推出的九篇文章,總稱為《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總路線的論戰》。內容主要是從共產主義理論切入,對當時蘇共的內外政策,全面展開抨擊。
單純從理論看,中共批判的是前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自1956年蘇共「二十大」推行的「三和路線」:即和平共存、和平競賽及和平過渡。中共認為,赫魯雪夫據此緩和與資本主義頭號敵人美國的關係,出賣了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利益,而且忽略了發展中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
在共黨國家,伴隨意識形態的論戰,常常就是國家利益的衝突。在雙方利益一致時,觀念的小小分歧,可以被容忍,吵吵架,鬥鬥嘴,不算什麼;可是當雙方出現重大利害衝突時,小事就有可能被放大。「九評」的幕後,就有中蘇利益衝突的影子。
毛澤東在六○年代說過,「蘇聯領導搞大國沙文主義,就是因為這個實質問題不能解決,所以連帶許多問題都不得不在公開論戰中展開了。我們爭的不是居人之上,而是平等的地位。」而鄧小平在八○年代也坦承,「經過二十多年的實踐,回過頭來看,雙方都講了許多空話。在變化了的條件下,如何認識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沒有搞清楚。現在我們也不認為自己當時說的都是對的。真正實質問題是不平等,中國人感到受屈辱。」
上述毛、鄧兩人的說法,意味著當時所謂的論爭,其實就是「爭平等」,是中共不滿蘇共以「父子黨」,而非「兄弟黨」的地位,對待中共。中蘇交惡從1958年開始。首先,蘇聯當時以提供中共潛艦技術為條件,要求在中國大陸建立長波電台,以及組建聯合艦隊。中共認為蘇聯想軍事控制中國,故加以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