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險峻海峽」(Dire Straits)是1970年代晚期到1990年代中期的英國搖滾天團。揆諸今日全球地緣政治,堪稱「險峻海峽」的除了台灣海峽之外,應該就是阿拉伯半島東側的荷莫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
13日,兩艘油輪在毗鄰荷莫茲海峽的阿曼灣(Gulf of Oman)遇襲,其中一艘載有台灣中油採購的7萬5000噸「石油腦」全毀。中東地區長期戰雲密布,美國與伊朗近來更是劍拔弩張,台灣終於感受到壓力。
荷莫茲海峽:台灣原油與天然氣供應的命脈
這事件再次提醒國人,有些重大國際事件看似天遙地遠,但其實台灣仍然難以置身事外。多年以來,台灣的原油供應仰賴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曼、伊拉克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液化天然氣(LNG)則有一半購自卡達。這些化石燃料與石化原料的運輸,絕大部分要經過荷莫茲海峽。
荷莫茲海峽連接阿曼灣與波斯灣(Persian Gulf,阿拉伯灣),由伊朗與阿曼共管,最窄處只有39公里,進出兩條航道更只有3公里寬,但是全世界1/6的石油出口(每天1720萬桶)、1/3的液化天然氣出口都要經過這裡,有如全球經濟的主動脈,戰略地位極其重要,美軍第五艦隊(The Fifth Fleet)負責維護航道安全。
硝煙瀰漫的險峻海峽
冷戰(Cold War)前半期的伊朗曾經是美國在中東最重要的盟邦,但是從伊朗在1979年爆發伊斯蘭革命、建立政教合一政權之後,兩國成為死對頭。1980至1988年兩伊戰爭(Iran-Iraq War)期間,美國支持伊拉克,荷莫茲海峽更是硝煙瀰漫。伊朗與伊拉克曾攻擊對方的油輪,但伊朗並未因此封鎖海峽。
1988年4月美軍一艘巡防艦在海峽撞上伊朗水雷受重創,美國海軍後來發起「螳螂行動」(Operation Praying Mantis),對伊朗海軍展開報復,不過只進行一天。同年7月,美軍一艘巡洋艦因為「誤判目標」,以飛彈在海峽上空擊落一架伊朗民航機,造成290人無辜罹難,所幸並未引發軍事衝突。
2007至2008年間、2011至2012年間,美國與伊朗在波斯灣頻頻發生軍事對峙,德黑蘭當局也多次宣稱要封鎖荷莫茲海峽,打亂全球石油與天然氣運輸,但並未真正動手。2010年8月,一艘日本油輪在海峽遭遇小船炸彈攻擊,恐怖組織「基地」(al-Qaeda)宣稱犯案。
歐巴馬打開的窗,川普關上
2015年歐巴馬(Barack Obama)總統任內,美國等5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以及德國(五常加一)、歐盟與伊朗簽訂《聯合全面行動計畫》(JCPOA),又稱「伊朗核子協議」,為伊朗的核子(核武)計畫踩煞車,並期望透過放寬、解除經濟制裁,讓伊朗在經濟改善、社會開放之餘,改變輸出武裝動亂、仇視美國與以色列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