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種方法是向專家或權威機構求證,不過科學研究會出現爭議,也可能涉及不同政治立場,應該請教不同立場的專家。
偏見的訊息,不要照單全收
有些訊息表面上看起來不假,但在解釋這則訊息時卻採取對自己有利的角度,造成偏頗或錯誤認知,也是一種廣義的假訊息。這類訊息在政府政策說明很常見,媒體需要更小心,否則也會對讀者傳播偏見的訊息。
例如去年內政部審查「台南鐵路地下化」土地徵收案時,交通部說「私有土地面積1.59公頃,同意協議價購1.05公頃,因此徵收比例只有34%」。看到這個數字當下會覺得徵收比例很低,而這就是交通部故意製造的假象。
不管地主有1坪地、或10坪地,都是一個徵收案,計算徵收比例當然不是用「面積」,而是「筆數」。如果算筆數,私有土地334筆,申請徵收237筆,高達七成要用徵收取得土地。媒體如果依交通部說法處理新聞就誤導了讀者。
另一個例子,高雄實施固定汙染源總量管制,本意是控管固定汙染總量,但又怕影響工廠,容許汽機車汙染減量可以給固定汙染源抵換,官員說「不管減工廠還是汽機車汙染,對空氣都有幫助啊」,乍聽之下有理,但其實是在誤導,如果可以用汽機車抵換工廠汙染,那工廠的汙染就不會減下來。
如果媒體這麼輕易就使用社群訊息,那表示操作媒體會愈來愈容易,就更鼓勵有心人製造假新聞來取得利益,因此媒體對於假新聞傳播應該更有責任感一點,這不但是維護真相,更是維護媒體自己的公信力。
*作者為獨立記者